KKR代表退出董事会,柯达走向破产边缘?

       

        北京时间12月28日早间消息,伊士曼柯达(以下简称“柯达”)周二在提交给监管部门的文件中宣布,代表私募股权公司KKR的两名董事已经从董事会辞职。KKR此前曾帮助柯达对债务进行再融资。

  柯达的文件显示,亚当·克莱默(Adam Clammer)和赫拉德·陈(Herald Chen)于12月21日通知了柯达董事会辞职的消息。这两人于2009年9月加入柯达董事会,当时柯达完成了一笔再融资交易,其中KKR向柯达的高级债券和权证投资3亿美元。

  柯达2009年9月表示,作为持有这部分投资至少两年的条件,KKR的两名代表将加入柯达董事会。在这笔交易完成后,柯达股价已经下跌了86%。柯达周二在美国股市的收盘价为69美分,而KKR投资的权证行权价格为5.50美元。

  柯达董事长及CEO彭安东(Antonio Perez)正在对柯达的业务进行调整,专注于打印业务以提升营收。柯达目前试图出售超过1000项与数字图像相关的专利,以及其他部分业务。

  柯达发言人杰拉德·穆赫纳(Gerad Meuchner)表示,柯达不会为克莱默和赫拉德·陈寻找继任者,因为柯达此前已经希望缩小董事会的规模。

     柯达走向破产边缘?

        《企业观察家》 王占锋

  近来,从柯达频繁传出的,不是纵横驰骋的捷报,而是病入膏肓的“呻吟”——动用信贷额度、拒绝公布当前现金收支状况及申请破产的传闻。

  对此,柯达发言人杰拉德•穆奇纳很快进行回应,目前尚无意提交破产申请,柯达将继续专注推行柯达的战略——成为盈利性、可持续发展的数码企业。而柯达首席执行官彭安东表示:“柯达依然运行在正确的道路上,所以现在的一切没有不能被克服的。我们正在打造全新的企业,并且已经取得了非凡的进展。”

        10月13日,记者探访了位于浦东新区软件园8号楼的柯达亚太区总部。

  卖“器官”维生

  近年来,一直依靠传统胶卷以及相片打印技术创造辉煌的柯达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市场迅速萎缩,已呈现江河日下之颓势。

  自1999年2月股价达到80美元之后,柯达的股价开始步入下跌行情。2011年9月30日,柯达股票暴跌近 54%,收于每股 78 美分,处于 38 年来的最低点,其市值也从1997年2月最高的310亿美元,迅速降至21亿美元(按9月30日收盘价计算)。短短10余年间,市值蒸发了99%,更不可思议的是,其负债已超出资产14亿美元。

  目前柯达的资金形势严峻,现金流短缺成为困扰公司经营和引发破产疑云的主要问题。

  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底,柯达公司现金流仅剩下9.57亿美元,离16亿美元至17亿美元的现金流目标相差甚远。

  为调整改善公司业务收入,柯达正通过出售资产和旗下众多专利以维持现金流。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柯达已靠出售专利权获得约20亿美元收入。

  2011年7月中旬,柯达又批准了出售1100项数字成像技术专利的计划,并一度吸引了微软、苹果、Google和三星等公司的注意力。

  对此,柯达董事长兼CEO彭安东近日也对外承认,柯达聘请的顾问公司Lazard LLC已经“与许多人进行接触”。消息人士还称,“Google等买家已经签署保密协议”,并对柯达现有财务状况展开调查。

  然而,市场普遍担心,柯达采取出售专利维生的措施,或许不足以确保柯达重获充足现金流。企业战略研究专家刘步尘告诉记者:“柯达采取出售‘器官’维生的短视措施,即使可以缓解资金短缺的问题,但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将蒙上一层阴影。”

  刘步尘还称:“造成今天柯达困境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在数码时代萌芽之际,虽然有技术方面的积累,但是没有认清行业发展的方向而进行快速的战略转型。”

  柯达1975年第一个发明的数码相机,竟然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昔日辉煌

  柯达这个不折不扣的百年老字号,曾创造了诸多的辉煌。

  1881年,怀揣着“让照相变得像用铅笔写字那么简单”的愿景,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888年柯达第一部照相机率先上市,开启大众摄影新时代。到1981年,柯达的年销售额冲破100亿美元,风头一时无二,成为业界龙头。

  到了20世纪末,由于欧美市场份额不断萎缩,柯达转眼背负了超过10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随后,柯达把宝押在了有着巨大空间的中国市场。

  不过,当时富士已牢牢占据着中国60%以上的市场,绿富士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柯达的胜算微乎其微。

  转机出现在1998年。当年年初,在柯达大中华区副总裁叶莺的斡旋下,柯达与中国政府多个部委联合签订了“全行业合资计划”,即著名的“98协议”。该协议意味着,国内感光材料领域由此对柯达开放,但对富士等其他企业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在今天看来,正是这一标志性事件,完全改变了柯达和富士的命运。

  在该协议的直接影响下,柯达2001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达到了63%,超过富士近一倍,迅速确立了“中国战区”的优势地位。到2002年年底,柯达彩印店在中国的数量达8000多家,是肯德基的10倍,麦当劳的18倍。

  后来,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其《激荡三十年》一书中如此评价:“在30年的中国企业史中,由一家跨国公司对一个重要产业进行全行业性的购并,仅此一例。”

  蹒跚转型

  近半个世纪以来,柯达一直是凭借着利润丰厚的胶片业务盈利。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崛起,胶卷影像淡出了消费市场,柯达逐渐陷入困境,并开始了业务战略转型之路。

  虽然柯达1998年就开始深感传统胶卷业务萎缩之痛,但柯达的决策者们,由于担心胶卷销量受到影响,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

  刘步尘告诉记者:“虽然柯达最先开发出数码技术,但由于太过留恋传统胶片的全球霸主地位,对数码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判断不清,最终在企业战略方向上铸成大错。”

  2000年之后,数码市场连续高速增长,并呈现出集中爆发的趋势,全球数码市场翻了差不多两倍,而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开始出现拐点,此后以每年10%的速度开始急速下滑。

  拍照悄然从“胶卷时代”进入“数字时代”后,柯达昔日影像王国的辉煌也似乎随着胶卷的失宠而不复存在。

  在这个高速增长期,三星、索尼、佳能、尼康等数码企业纷纷进军相机领域,并赢得发展先机。2002年,柯达的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

  2003年9月,柯达宣布开始进行重大战略转型,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重心全面向数码、医疗影像以及喷墨打印机等倾斜。

  2004年,柯达推出6款姗姗来迟的数码相机,但利润率仅1%,其82亿美元的传统业务的收入则萎缩了17%。自2005年以来,柯达仅有一年盈利,其他年份全部亏损。

  “在数码相机、IT等技术密集型行业里,只有在技术研发方面有积累,才有可能成为引导行业发展的领袖企业。”刘步尘如是说。

  果然,2006年,柯达把其全部数码相机制造业务出售给新加坡伟创力公司。2007年,其又将原四大业务之一的医疗成像部门,以25.5亿美元出售给加拿大资产收购公司OneXyi。同年,其持有的乐凯股份也以3700万美元低价转让给广州诚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自2007年以来,柯达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裁员达2.8万人,幅度高达50%。其全球员工数也已从1998年的8.6万人减至2010年年底时的不足2万人。

  然而,柯达的第二次战略重组却显得有些生不逢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需求减弱,市场萎缩,其第四季报显示,柯达亏损1.33亿美元,连续第三年出现年度营收下滑,靠出售资产勉强盈利的柯达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形。

  2010年柯达财报显示,持续经营业务亏损5800万美元。而且,柯达营收的主要来源竟仍然是专利出售——柯达2010年与三星电子和LG电子达成的数码相机技术专利授权协议为它贡献了大量利润,而像喷墨打印机那样的新产品业务尚未真正打开市场。

  “今天提起尼康、佳能,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数码相机,而提起柯达,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更多还是胶卷。”刘步尘说,柯达战略转型上的失误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现在和将来都将是许多企业前进路上的一个活教材。
 

上一篇:RIM困局:双寡头统揽CEO与董事长大权
下一篇:郭树清严打内幕交易 相关司法解释将出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