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投资引爆中企“出海热”,中国买家超十亿美元并购频现
6月22日从清科研究中心获悉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五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已完成案例数和规模同比仍处于小幅下降状态,但大量中国企业今年开始宣布进行海外并购,同时出现中国化工拟400多亿美元收购瑞士先正达、海尔55亿美元收购GE家电业务等大额并购。
单个金额超十亿美元的项目显著增多,也是将今年海外并购推向历史新高的主要动力。此外,中国企业的海外布局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欧美取代非洲成为并购主场,信息产业、金融服务、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投资热度远超此前传统的能源资源投资。这背后,正是“中国买家”日益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心态变化,已经从抄底心态变为追求战略和长期价值投资。
前景:大手笔并购交易频现 今年或创历史新高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单个项目超过十亿美元以上的大手笔并购非常多,这也是将今年海外并购推向一个历史新高的主要动力。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钱浩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大额并购往往涉及到当地战略性资源或者大型企业,会面临更大的政治、政策风险。同时,大型并购的审批流程往往也更加复杂,审核时间较长,给交易带来更多不确定性风险。而大额并购一旦交易失败,交易过程将付出较高的成本。
“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国际低端制造业向非洲、东南亚等成本洼地转移,中国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全球化战略的需求下,中国企业需要通过兼并重组实现技术和品牌的快速积累,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而这种高新产业的并购往往涉及到较大的收购金额。”钱浩指出。
投中研究院分析师陈伟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总的来说,大手笔的交易会相当具有挑战性。大金额的项目往往要经过所在国交易委员会、安全委员会的审查,涉及很多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此外,在融资规模等方面也存在瓶颈,对融资能力要求较高。
摩根大通亚太区并购部联席主管顾宏地对记者表示,今年中国化工拟收购瑞士公司先正达,仅这一单的规模就高达400多亿美元。“以前很难想象一个中国公司可以去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并购,但今年就发生了,从这个角度也说明中国企业参与的并购交易在复杂程度及规模等方面都达到了全球比较领先的水准。”
他指出,从摩根大通数据来看,今年以来中国企业对外并购已经超过去年的总量,相比2015年同期增长了5倍多,而且趋势还在继续,“所以我们认为2016年中国对外并购可能会创出一个新的历史高点。从整体交易的活跃度和我们与客户的沟通中就可以了解到,今年下半年还是会不断有大型交易发生,这也将增加市场对中国企业的信心。”
拓新:主体和布局日益多元化,科技金融成热门领域
与此同时,中企的海外布局也发生了变化。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企海外并购行业分布集中在生物技术、医疗健康、环保、先进制造等领域,地域分布方面也以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为主,这与传统国内并购倾向于在发展中国家收购能源、矿产资源有很大的不同。
Dealogic数据显示,中国外向科技并购创历史新高。科技是中资收购方最青睐的目标行业,今年前四个月,公告的国内和外向科技并购已有637笔,合计860亿美元;其中海外并购已达最高全年水平,总计211亿美元。今年4月,由珠海艾派克科技牵头的财团对美国利盟国际提出价值36亿美元的收购,该交易是二季度以来最大的中国科技领域海外收购。
“之前中国对外并购主要是以资源类为主,但现在发生的对外并购交易几乎涉及到每一个行业和领域,包括工业、高科技、金融、化工、房地产、消费品等,每一个行业中都有10亿美元以上的并购案例出现,这也是最近12个月对外并购一个明显的现象。”顾宏地说。
陈伟告诉本报记者,从投中的统计来看,今年金融、能源、高端制造、房地产等都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热门领域。从区域来看,美国是最大目的地,其次是欧洲,巴西等南美国家排在第三。
除了行业和区域布局多元化之外,值得关注的是,并购主体也日益多元化。目前,中国买家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募股权基金。
在陈伟看来,在人民币步入贬值通道的背景下,越早收购,对资产的保值增值就越有利,因此融资能力强、借贷渠道通畅的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就成为本轮海外并购潮的“大玩家”,投资也会以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为主,往往出于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和改善现金流的目的。
此外,民营企业“走出去”完成海外布局的案例也越来越多,民营企业更多的是战略投资,海外并购往往出于弥补自身短板或者降低供应链成本的考虑。而私募股权基金则是以财物投资为主,以收回投资回报为主要目的。
转变:从抄底到战略投资,中国买家心态日渐成熟
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中国买家现在比过去的5年期间更加有经验,更加遵循国际的程序和规则。
顾宏地表示,中国买家可能跟国际的买家相比缺乏经验。比如说在准备过程中,国外的买家对竞标过程比较了解,前期准备得比较充分,组成自己的财务顾问、调查、法律顾问团队相对比较早,而中国买家第一次接触的时候,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才决定他们是否感兴趣,预热过程比一些国际买家长。另外,可能涉及到国企的审批程序,私企可能需要一些企业负责人拍板等,所以中国买家在前期慢一点。
不过,中国企业往往在后期推进有利。“我们看到中国的买家,总体来说在最后竞标关键时刻还是比较激进和有进取心。这同时也说明中国买家到了跟世界接轨的一个阶段。”顾宏地说。
他还表示,摩根大通调查发现,大部分亚洲公司不设回报,他们认为自己做的是战略收购,一般都会设置比较长的期限。而欧美企业很多时候会设计一个最低收益率或者称为门槛收益率,这也是亚洲买家和欧美买家不同的地方。
业内人士指出,总体来看,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已经渐入佳境,心态也逐渐成熟,不再是之前的抄底心态。
孖士打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中国项目主管葛向阳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除了传统的能源类投资,现在越来越多去拉美和非洲投资的企业开始把眼光投向基础设施、服务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为了获取资源。
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戴冠春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企业已探索海外投资之路,不过那时更多是发债,目的是把境外资金融进来。真正的海外投资应该从2002年或2003年开始,到2007年和2008年,海外投资渐入高潮,中国企业各方面的潜力也开始体现。
戴冠春说:“十几年前如果有中国投资者要买美国公司,他们会觉得不成熟,对我们的资金也有疑问,而现在任何一个中国投资者都会受到认真对待。同时,中国投资者也已非常自信。”
下一篇:相互保险破冰 首批三公司获批筹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