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公布“绿账单” 一年多种573万棵大树

  低碳,不只是一个口号,也不仅是一种理念,未来还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6月14日,在主题为“绿色发展,低碳创新“的全国第三个低碳日上,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下称蚂蚁金服)公布了全民的低碳账单,数据显示, 2015年,用户通过支付宝消灭的纸质单据和完成的各种缴费,相当于一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7.3万吨,也相当于多种了573万棵大树。

  低碳生活能降低环境风险,增进人类福祉。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如果能引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通过金融工具支持绿色生产,即是绿色金融。旗下拥有支付宝、余额宝、网商银行等众多子业务板块的蚂蚁金服长期致力于绿色金融的实践,一直在各个层面推动着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2016年423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在北京举办了“2016年中国绿色金融论坛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本次年会上,蚂蚁金服当选为理事单位,成为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加入绿金委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外界很好奇,一家专注于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布局绿色金融,将对行业的格局产生哪些变化?

  4.5亿人多种了573万棵大树

  6月14日,蚂蚁金服的“绿色战略”首次浮出水面,该战略包括两个层次:1)用绿色方式发展新金融,调动普通民众参与低碳生活方式;2)用金融工具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推动绿色意识普及。

  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实行低碳经济”,“过低碳生活”虽成为热门话题,但在落实会议成果、践行低碳发展方面,一直雷声大,雨点小。而要推动绿色经济和绿色消费普及,不仅需要企业参与,更为重要的是吸引广大公众的共同参与。

  作为一家拥有4.5亿活跃用户的公司,蚂蚁金服方面表示,就在几年前,如果要进行水、电、煤气的缴费,用户就不得不在工作时间去相关网点办理。这样不仅耗费时间,也增加了碳排放。但当支付宝接入这些城市服务后,只需在手机上一点,便能完成缴费。既不需来回奔波,也不需排队等候,同时也用不到纸质账单。用户在弹指之间,便实现了低碳生活。

  根据蚂蚁金服公布的全民“绿账单”, 2015年,用户通过支付宝消灭的纸质单据,相当于一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1.9万吨,也相当于多种了219万棵大树。

  其中, 31个省市中,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通过网络支付减少的碳排量排名前五。

  按每10笔缴费至少有1人会开车出行计算,2015年,通过支付宝完成的便民缴费,则相当于一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5.4万吨,也相当于在全国多种了354万棵大树。

  其中,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5地的便民缴费减少的碳排量明显优于全国,其数值优于其他26个省市。

  近年来,健康+环保+捐赠的互动体验,也成为人们一种新时尚。

  在支付宝中,开启行走捐,每天累积5000步,即可兑换成企业捐赠,数据显示,从2015年12月到2016年6月,支付宝用户各种走走走,一共走了659亿步,用户的一小步,开始汇成低碳出行的一大步。

  蚂蚁金服的绿色猜想

  作为一家金融公司,蚂蚁金服更致力于用金融工具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旗下的网商银行通过对绿色信用标签用户提供优惠信贷支持,包括向农村提供节能型车辆购置融资,和为菜鸟物流合作伙伴提供优惠信贷支持更换环保电动车,未来还将持续支持绿色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同时,在蚂蚁聚宝的平台上已与超过90家基金公司进行了合作,并协同基金公司合作伙伴推出锚定绿色股票指数的绿色公募基金产品,鼓励用户投资这些绿色基金,目前平台上绿色环保主题基金超过80只,为绿色金融投资提供支持,未来还将引入大数据模型提高这些基金的回报。

  在泛绿色金融领域,蚂蚁金服开始了积极布局和探索。永安公共自行车结合支付宝、芝麻信用推出“免押金扫码租车”服务

  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车董事长孙继胜介绍“自2015年9月上线到2016年4月底,已经累计提供了3000万人次便捷的绿色交通服务,减少了碳排放20000吨,目前每天免押骑行永安公共自行车的人次超20万,相当于在城市里植了20000棵大树。”

  而蚂蚁金服方面表示,集团正在积极搭建绿色金融体系,开发绿色金融工具,推动消费者和投资者对绿色金融的广泛参与,从而支持全社会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lADORkvA1s0WAc0C7g_750_5633 - 副本.jpg

上一篇:中德签24项合作协议文件 项目金额达150亿美元
下一篇:校园贷成了“无底洞”:千元“贷款”滚成万元“欠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