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黄金十年”谢幕,焦虑的山西应如何走出衰退泥潭?
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山西省的GDP增速更是位列全国倒数。2015年上半年,山西省内县市经济已经出现大面积的负增长,仅有4个城市实现了正增长。
这个曾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的煤炭资源大省,在煤炭市场在经历“黄金十年”后,一直深陷经济发展滞后的泥淖。
家乡为山西省的青年经济学者高敏在国庆返乡时,对山西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将其所见所闻以及个人看法整理成了一份调查报告。原文发于其个人微信公众号“高敏观察”,澎湃新闻此前获其授权对其全文的(一)和(二)进行了转载。
前两部分对于“山西目前的经济发展到底如何,老百姓的生活又有哪些变化”、“没有‘一煤独大’,山西经济是否就会好了呢?”等问题,高敏给出了其个人的调研观察,文章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广泛关注。从文章评论来看,大家都高度关注当前山西经济,并对持续下滑表示忧心,对于诸如山西等资源大省应如何走出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十分关心。
对于面对种种问题的山西应如何衰退的泥潭,第(三)部分给出了高敏个人的研究和看法,以下是全文的(三)。
70多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提出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他说:抗日战争不会速胜,必将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才能实现最终胜利。事实上,走出衰退也是如此,往往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德国鲁尔区、日本北九州地区的转型都持续了长达20年以上,而山西省旧经济内生动力快速减弱,新增长点却尚未形成,面临的困难更大,政府和民众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煤炭价格中长期都将长期走弱,在山西“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短期很难改变,新产业的培育又需要较长时间的情况下,走出困境也好,或是容许经济下行但保证就业也好,最可行、最现实的办法是吸引外部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这要求山西必须具备更好的要素集聚能力。
为此,当前工作的重点必须放在改善要素集聚基础条件上,放在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上,放在寻找并重构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动力上。
一、山西无路可退,只能背水一战
“山西转型成功的前提是干部和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这是山西某县一位公务员给我的留言,事实上,在诸多留言中,思想观念落后是读者提到最多的制约山西转型发展的因素。不少干部和群众思想对外界发展变化不关心、不敏感,市场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淡薄,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各项转型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成为制约转型的瓶颈。干部和群众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清当前山西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是认清山西已全面卷入“丛林法则”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山西面临的已经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内市场,而是一个开放、高度竞争“丛林法则”的国际市场,山西的对手是全世界。以煤炭为例,蒙古、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煤炭价低质优,在我国进口关税下降后,进口煤炭价格与国内煤炭出现价差倒挂,不少电厂选择进口煤炭以节省成本,挤占了山西煤炭企业的部分市场,所以虽然产能高度过剩,煤炭价格快速下跌,但煤炭进口规模反而持续上升,在前三季度已占到我国煤炭消费量的5.2%。
2000-2014年中国煤炭进出口情况
在全球有效需求下降和国家间贸易壁垒逐步打破的前提下,残酷的国际竞争已经深入到每一个行业,从低端到高端,即使我们不去占领其他国家市场,也会有其他人来抢占我们的市场,如果没有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不主动去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无论什么行业都将很快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被淘汰。
二是认清山西处于“不进则退”的经济区间。虽然全国经济总体向好,但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下,由于各地在前期发展中积累的基础不同,要素禀赋不同,地区间发展差异将逐步拉大,一些高端人口多、商业环境好、区位条件优、配套水平高的区域将率先转型,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地区,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产业集聚。而一些资源依赖较强、产业转型发展较慢的地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将大增,特别是相对落后且转型缓慢的地区,随着产业的衰落,失业率将逐步上升,如果新产业发展缓慢,可能导致人口和要素出现双流出,将使经济进一步衰退,并长期处于衰退区间,影响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山西目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刚过5000美元,由于煤炭价格迅速下降,让“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难有足够时间转型,很难支撑经济发展,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改革推进缓慢或失败,将有很大可能使陷入经济长期衰退的泥潭。
三是必须认清仅靠投资已难以带动山西经济增长。近年来,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理论在我国作用正在逐步减弱,以山西为例。1996-2014近20年时间里,投资效果系数逐步下降,从1996年5.7下降到2014年0.7,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效果越来越弱,虽然投资额越来越大,但带动的经济增长率却很低。此外,超高的投资使当前山西的政府负债、企业负债逐步加大,如果再不控制,引起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将加大。政府和人民必须转变思路,认识到投资已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是山西振兴的治本之策,必须“向改革要活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营造环境,创新技术降低发展成本,推动经济长期健康增长。
1996-2014年山西投资效果系数情况
笔者认为:山西转型已经没有选择,没有退路,是一条必须走,坚决要走的路,转变观念,提升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是山西经济转型的前提,干部和群众必须摈弃“等中央援助,靠煤价上涨,要各种项目”的思想,清晰认识到当今世界和国家面临的发展形势,认识到山西面临的巨大困难,才能有改变的意愿和动力,才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背水一战,杀出一条血路,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的道路。
想起老家的一首歌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要从“一煤独大”到多元发展,不亚于让一个煤炭工人变身IT男,但也许只有到没有退路时,才会有动力背水一战吧?
二、实施空间非均衡发展策略
措施目的:空间聚焦,提升政府资金使用效率效果
在经济持续下行的形势下,预计山西财政收入增速将不断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事实上从去年8月开始山西已经出现了近12个月的负增长,今年上半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25亿元,同比下降7.8%。财政资金有限,但转型发展的资金需求却在快速增长,在这一形势要求下,笔者认为:山西必须转换相对平均的投资机制,转而采取非均衡增长策略,推动人口、资金、要素向特定重点区域聚焦,形成规模效应,最后通过以点带面,带动全域经济的发展。
采取空间不均衡发展策略。城市集聚大量人口和产业,运行效率高,创新能力强,是区域增长的主要动力,采取空间不均衡发展策略,就是在现有1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选择2-3个城市举全省之力重点支撑。笔者认为山西可在北中南各选择一个城市作为本区域的主要增长极,综合当前山西各市人口、经济规模,空间位置、产业结构,笔者认为太原、大同相对符合,第三个城市可在山西省南部合适地区选取。在未来一段时间,山西省政府应该在资金、政策等方面重点倾斜,特别是在投资上,不采取“撒芝麻”战术,而是集中力量推动这三个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园区建设和重大项目落地,提升三个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和创新能力,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使这三个城市可以承载山西的35-30%的人口,特别是推动太原建成区人口突破500万,使太原成为城镇化的主要载体,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
尽快推动政区调整。只有集聚才能形成规模效应,才能更快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山西应尽快启动行政区划调整,试点推动一些符合条件的县市合并,撤销一些人口萎缩且经济发展能力差的县镇,加快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
为什么要非均衡发展?
来看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北京城市病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在城市规划中提出了发展“十一个新城”,并提出了三个重点新城,但实际上,由于区县之间相互竞争,政府在投资和政策支持时并未集中于重点新城,投资极度分散,“多中心”反而变成了“没中心”,新城齐头并进、不分主次,到目前为止,不但一极集中的现状都没有改变,新城发展水平也并不尽如人意,到最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后,才重新确定了重点发展通州行政副中心的思路。
为此,只有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模式,才可以使有限的财政收入用到了钢刃上,使三个重点城市尽快提升要素集聚能力,最终成为山西转型发展的发动机。
三、积极改善相对区位条件
措施目的:降低要素集聚的时间和物流成本
相对区位条件是一个城市或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资本趋利,具有较好相对区位条件的区域由于综合成本较低,具有吸附经济要素的天然优势,一般来说,具有海港优势、铁路和航空节点优势的区域,其相对区位条件较好,这也是为何全球发达地区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事实上,笔者认为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也是改善我国相对区位条件的重要措施,“一带一路”通过将周边国家交通互联互通,降低了要素集聚的成本,为我国未来发展积蓄力量。
我国相对区位条件较好的区域也基本集中于东南沿海,处于内陆的城市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但我国内陆城市重庆,近年来经济增长一枝独秀,其基础就是政府主动作为,推动相对区位条件改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值得山西参考。
重庆地处西南地区,并未处于全球交通节点,参与国际分工的条件不足,为了吸引国际先进制造业要素集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2010年,重庆开通了“渝新欧”铁路,成为全球欧亚陆路通道上重要节点,并会同沿线六国便捷了海关、边检手续,打通了重庆到欧洲的陆上通道,大大降低了大宗货物运输成本,同时,重庆还改造了江北机场,使其成为大宗货物运输的快速通道,吸引了惠普等国际电子设备巨头集聚,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笔记本生产基地。
自从“渝新欧”通道2010年开通后,重庆相对区位条件迅速改善,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方面,经营单位所在地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2008年,重庆市经营单位所在地出口总额仅相当于山西省62%,但到2010年已经迅速超越山西,并达到山西的1.6倍,到2014年已经达到山西的7倍;一方面,地区生产总值2008年规模相当于山西省的79%,到2014年已经达到山西的112%。
相对区位条件改善后的重庆产生爆发式的增长,从与山西相当到迅速甩开山西,见下图:
2004-2014年重庆山西经营单位所在地出口总额(千美元)比较
1995-2014年重庆、山西地区生产总值情况比较
山西不在全国铁路的主要节点位置,不在我国欧亚铁路走廊上,更不在全国或者全球的航空节点上,区域相对区位条件差,产业发展的物流成本较高,运输的瓶颈问题突出,承担全球制造业的条件差,与之前的重庆很相似。所以,要加强转型,山西必须加强将改善相对区位条件作为重中之重,加强要会同国家相关部门研究推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
一是加强大同、太原等中心城市与港口联系。随着煤炭产量降低以及高铁客运专线的开通,原有客货运线路运力将得到较大程度释放,可进行大规模的商品运输。目前,山西省内铁港联运开展相对较少,主要城市与港口的连接不是很便利,开通线路较少。到本月15号,太原西到天津港的集装箱线路才刚刚开通,大同虽然通过大秦线连接到秦皇岛港,但目前仍为重载运煤专线,作为商品货运通道的可行性还需进一步研究,且秦皇岛港主要为煤炭进出口港口,此外,虽然目前太原、大同等地通过铁路线已经可以连接到陇海线上,但并未开通到沿海港口的专门货运线路,无法满足商品进出的便利性和时间要求,现在经济要素对物流的速度和价格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升城市与港口连接,提升运量和便利性,降低要素集聚的成本,是山西当前工作的重点。
二是加强融入欧陆大通道。目前,山西事实上已经连接了陇海线(欧亚大通道),但并未开通山西城市到中亚,欧洲的线路,事实上,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主要市场是欧美国家,在生产后必须马上运往欧洲,如富士康等企业,具有相当的时间要求,如果山西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很难参与国际产业的分工,引进外资的水平将长期保持在低位。建议省政府尽快会同铁路总局、海关商议以及国家外部部门商议解决。
三是提升太原、长治、大同机场的航空货运能力。构建多样化的货物运输渠道,山西应以武宿机场为重点,加强提升机场仓储能力,提升运输能力,推动机场达到可以满足大宗货物大规模进出的条件,提升通关的便利性,并尽量降低运输的成本,满足不同产品物流需求。例如电子产品的产品时效性要求较强,是航空运输的主要客户,在运输条件改造后,完全可以围绕武宿机场构建大规模的电子产业集群。
四是积极发展依托交通枢纽的综合保税区。目前在太原武宿机场已形成一个综合保税区,下一步应加强通关便利化,吸引外资投资,推动跨境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成“综合保税区”+“综合货运枢纽”+“目的地”的模式,尽量形成快捷、一体化、低成本的生产、仓储、运输模式。
四、加强构建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措施目的:降低要素集聚的制度成本
有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留言来自一位在山西投资的私营企业家,他说:“我认为山西经济断崖式下降的原因是缺乏商业文明,这样的环境留不住外来投资者,我是一名浙江的投资者,在我来投资之前,政府毕恭毕敬,但真正开始投资之后,迅速变成一头待宰的猪,谁都想来切一刀,先是投资地的村民闹事,想分一杯羹,后有当地职能部门接踵上门,经常来检查,然后再以各种理由进行罚款,要求办理各种证照需要跑无数次,占用大量时间,极大的影响了生产,我觉得岂有此理,他们却认为天经地义!”
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留住投资者,留住高端人才的基本条件,在2012年台商调查中,太原市在投资环境的排名是104/112(暂未查阅到2014年数据),甚至整个山西在全国营商环境都相对较差,在当前新产业难以快速培育的情况下,外资投入是带动山西减缓甚至脱离衰退的唯一道路,而破解制约外资引进的营商环境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5年投资者对主要城市投资和开发前景的调查(注:来源于城市土地学会,关于该调查报告的受访对象包括100多个房地产开发商、顾问和投资者。)
要提高营商环境,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构建服务型政府,强制推行一站式审批服务平台,减少企业各类审批、备案、经营管理手续,缩短办理时间,省政府应制定各类手续的办理时间要求,加强对办理机构进行督促检查,建立督查、反馈、投诉、奖惩机制,进一步提升行政效率,减轻投资商的审批时间成本,从根本上解决吃拿卡要的传统习惯。
二是引进外部管理者共建省内产业示范园区。在主要城市建立国际化的产业园区,可以借鉴苏州工业园、广州知识城、天津生态城等模式,在现有情况下,可以引入国内先进园区管理人员(甚至外方管理团队)进行园区的管理和运营,甚至代行政府职责,首先在重点城市的园区内实现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吸引大型国际企业落地。
三是加强官员培训和激励机制建设。在调研中有人反映,在八项规定后,有政府工作人员存在一定程度“懒政”情况,有读者反映:“之前,收东西后他还会想着办事,现在的确不收东西了,但他也不会主动地帮助去办事了”,这种“懒政”的行为影响了山西的投资环境,必须加强改善。一方面,需要给予地方更大的权限,鼓励试错,提升其改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公务员培训,提升自身素质和职业精神,同时加强投诉和惩罚机制。
四是塑造优美生产、生活、生态共生的环境。严控污染排放,关停整治污染重、危害大的产业,推广洁净生产技术,控制环境进一步恶化;出台严格的地方性环境治理法规,且应该比国家标准更加严苛;加强环境修复和整治,推动生态环境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环境治理技术走出去。
五、提升区域人力资源支撑能力
措施目的:降低要素集聚的人员成本
一方面,加强劳动力资源引导。我省长期以来居民出外打工的意愿不强,省内劳动力相对充足,同时,随着煤炭产能逐步压缩,将释放大量劳动力,在当前经济下行条件下,由于就业岗位减少,收入下降,政府应从两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加强煤炭过剩劳动力转岗培训。在当前东南沿海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趋势下,不少产业正在寻觅有充足劳动力且成本较低的地区,随着煤炭企业关停减产,将释放一大批过剩劳动力,山西应加强煤炭行业的劳动力技能培训,推动煤炭企业过剩劳动力再就业,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降低产业要素集聚的人力成本。二是推动剩余劳动力输出。在省内难以解决的劳动力,可以加强与沿海制造业基地对接,有针对性的开展劳动力培训,通过劳动力输出解决就业和收入问题。
另一方面,加强引进高端人才。山西高端人才稀缺,一是因为高端载体少,二是因为人才发展的环境较差,有人说:山西最优秀的年轻人都流出了山西,的确,仅仅是笔者高中同学就有半数以上都离开了山西,载体已经成为制约山西人才集聚能力的主要因素,无论是大学,还是研究机构,还是企业,高端人才、创新能力都严重不足,制约了转型的发展。从大学来看,目前山西省科研力量薄弱,没有一所985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是唯一一所211大学,且于山西大学同排全国100名左右,而且大学无论是师资能力,还是研究能力,都远远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份,全省高校院士只有2人,没有一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来看属于相对落后地区;从科研机构来看,山西国家重点实验室仅占全国0.7%,科技企业孵化器仅占0.6%,国家级高新区仅占1.5%,省级以上高新区、经济区山西省23家,不到全国的1%;从企业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仅占8.2%,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只占5.83%,明显低于全国11.64%的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是末位;全省高技术企业520家,仅占全国总数的0.66%,在中部六省也是末位。这种情况下,山西省科技研发能力极弱,全省每年登记的科技成果不到400项,不足全国总数的1%。去年全省技术交易额仅占全国的0.17%,创新能力难以支撑经济社会转型。
而要吸引高端人才,应加强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省政府应重点支持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发展,加强资源整合和重点学科突破,为院士、万人计划、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青等高端海内外人才引入提供比其他地区更好的条件,并为之在科研补助、住房、配偶、儿女教育方面做好服务。
二是加强国家级科研平台利用和申请。省政府应协助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加强国家级科研平台申请,加强资金配套,同时,推动现有国家级平台进一步发挥作用,如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太原理工煤科学与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些尖端技术实验室,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实验室先进成果优先在山西转化。
三是加强企业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创建政府产业创新引导基金,推动企业加强创新,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事实上,煤炭、化工、钢铁等产业并非衰老,我们所能生产的这个档次的产品出现了过剩,一些高端环节的产品仍然需求量很大,如一些钢铁的新材料(军用、医用)等,最为典型的是钢铁,当前我国生产的钢铁多为粗钢,很少有企业可以生产高硬度、高韧度、抗腐蚀力强、寿命强的航母钢板,多依赖进口,但这种钢材在美国也属于战略管制材料,在军事、航空航天等方面需求极大,企业需要加强向产业的高端环节拓展,积极与国内知名高校协作,推动产品向高端拓展,推动技术创新,也是走出困境的一个办法。
四是大力推进万众创新和大众创业,在改善要素集聚能力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智慧和积极性,当前推动大众创新有着极大的优势,一方面,国家高度鼓励,颁布了不少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随着过去十年的发展,居民大多有一定的资金储蓄,已经与90年代的经济不景气完全不同,所以在经济下行时,全国的消费仍然保持稳定的增长,这也是推动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的有利条件。
六、加快推动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目的确保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实现转型
事实上,当前煤炭及相关产业占到山西经济的八成以上,且大多数为国有企业,虽然远期我们要逐步摆脱“一煤独大”,但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培育成功,如果激进式对煤炭进行大规模关闭和减产代价太大,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必须稳妥处理。笔者认为,要使山西减缓当前困境,在新经济动力尚未培养成功,招商引资尚未成规模的状况下,还需依靠国有企业,渐进式的推进煤炭经济“软着陆”而迫在眉睫的就是给国有企业减负,破解目前煤炭企业与银行的金融风险。
一是加强化解企业债务。使国有企业轻装上阵,成为现阶段转型的主要动力。推动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和整合,强制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逐步推动主营业务转换,增发股份,降低资产负债率;收缩国有企业战线,停止给僵尸企业输血,允许个别资不抵债的企业倒闭,尽量化解银行当前面临的巨大风险;推动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加强中小型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提升国有企业现代治理能力,在部分企业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加强民间投资引入,完善法人结构,推动员工持股,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是加强国有企业新产业培育。积极推动主营业务处于上升渠道的的国有企业发展,推动太原重工进一步加强资产并购,引入国际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内高铁产业分工与国际高端设备制造分工;加强吸引中航工业集团支撑,推动太原航空仪表厂转型发展,积极发展航空、航天设备制造,推动在资本市场融资,做大做强做精;强制国有企业建立研发部门,加强与省内外顶尖高校、研究机构产学研协作,推动技术创新较快转化为企业产品。
三是加强全产业链引进。以引进行业旗舰公司生产基地为核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整体进入,形成产业集群,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来看,电子设备制造业国内外仍然需求量较大,也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可以进一步加强引进。
四是严格控制煤炭新增产能。推动压缩现有产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继续坚定不移的压产减产,一方面,与国家沟通,要求各省建立产能核减计划,加强现有矿井的关闭和减产;另一方面,应该在国家《负面清单》的基础上,根据山西发展需要制定本地区《负面清单》,严格禁止新增任何煤炭采掘业项目,防止新产能不断增加,控制产能过剩。
五是加强出口消化现有煤炭产能。利用当前人民币贬值契机,进一步加强出口,建议国家下调或者取消煤炭资源出口配额,下调煤炭增值税率和出口关税税率、以及各类煤炭税费,使我省煤炭价格具备国际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对韩国、日本、印度煤炭出口,消化当前过剩产能,促进涉煤企业稳定转型。
总体来看,当前山西最应警惕的应是财政收入的负增长,财政收入直接决定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以及转型的资金支撑能力,但为了保稳定,政府长期向一些规模较大但已经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输血,虽然一时风平浪进,但积蓄的风险其实越来越大,最后将导致政府、企业、银行、职工都成为输家,政府必须有所取舍,下定决心,长远考虑,改革力度,尽量减轻经济衰退对社会运转的影响。(文:高敏)
下一篇:辅仁药业董事长朱文臣:打造国际化互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