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危:救股市?救实体?

图片1.jpg

  制造立国与金融立国,这是各方对中国经济目前的集中争论,中国在人口红利优势逐步丧失,制造业举步维艰的背景下,制造立国及金融立国的命题又重新引起人们关注。

  进入2015年,中国股市迎来异乎寻常的“牛市”,全民炒股盛况重现,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实体经济面临困境的背景下,似乎想要逐步走上金融立国的道路。诚然,美国作为金融第一大国,令其处于几百年世界霸权地位,但作为基础的制造业亦是异常强大,08金融危机到来时,正是美国实体经济最为薄弱,金融泡沫严重之时,表面上看,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伤害令人畏惧,但若无金融市场的资源调配,美国又怎会有如此辉煌。

  可以说,制造业是基础,金融起到推动优化作用。中国制造业是否已经登峰造极,需要金融带领突破更高瓶颈,答案显然不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因为人口红利的优势,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吸引这世界名企纷纷来到中国,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低廉的人力资源已不复存在,加之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制造业及整体经济模式需要结构改革,逐步跨过目前的鸿沟,进而推进金融发展才是制胜之道。不难看出,制药业与金融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是在不同节点上比重不同。

  归结为一点就是救股市不如救经济,救经济不如促改革,央行其实早已看到,但多次宽松释放的流动性更多的流向股市,实体经济受益有限,在经济结构面临改革的节点上,若加大发展金融力度,势必引起头重脚轻,所以在目前周期呢,政府应该更多促改革特别是制造业改革,而绝非把过多精力放于金融业。

  最近发生的股灾,对实体经济的打击巨大。股市暴涨时,企业将流动资金、个人将储蓄倾入资本市场,借钱炒股的不在少数。上市公司将股市所集资金,多数留在股市赚快钱。实体经济不仅没有受惠于股市,反受资金流出的虹吸效应的打击。股市下跌,中产阶层财富遭到重创,消费明显放缓;企业的资金受影响,投资意欲低下,订单数目下降负。负面影响深刻。

  本来银行并没有太深地卷入这场股市泡沫,但是央行在发放上一轮救市资金时,不愿直接将流动性释放给中国金融证券公司,而是将资金交给了银行,再由银行转手给中证。此举大大增加了银行在股市的风险敞口,股指跌破3400-3500,银行便出现坏账,抑制了借贷的意欲。至于券商、资产管理公司的账面,已经一片狼藉,隐含金融风险。

  这些是在制造业产能过剩、出口业竞争力弱化、国企缺乏活力之上的新问题,是在地方债务高企、地产商库存惊人、矿产业价格暴跌之外的新风险。七月以来,订单数骤降,应收款暴升,经济面临进一步的下行风险,若继续目前状况,中国经济恐岌岌可危。

(文:洪小龙|老鸟级财经评论员

上一篇:博雅总裁商学院《克隆医疗与产业投资专场》将开讲
下一篇:【独家】画线派解析:原油阻力可能位于48.3美元附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