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比特币的正反面:货币自治与庞氏骗局?

 

  由于近期比特币过山车一般的行情,引起了业界对于这一虚拟“货币”的强烈关注。在此之前,虎嗅网上的第一篇相关文章是“比特币本月上涨152%,将成为全球经济最后的避险天堂? ”这篇文章发表于3月29日。10天过后,比特币狂跌,于是又有了这篇文章“暴涨后瞬间猛跌60%,比特币会成为另一场郁金香狂热吗? ”该文章描述的猛跌60%其实发生于4月10日,而4月10日之后,比特币的下跌势头并没有停止,在4月12日和13日均曾创下较大跌幅。4月14日之后,则陷入量价齐跌的低迷状态。从Mt.Gox的交易行情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出比特币最近7天的价格走势。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比特币从高峰呼啸坠落;同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业界由交口称赞到悲观失望,充分反映了比特币目前所处的投机状态,以及人们对于一枚比特币的正反两面认识仍然不足。

  1. 比特币的初衷

  中本聪(英文:Satoshi Nakamoto,一般认为是化名)关于比特币的开创性论文《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介绍了引入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初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进行面对面的现金交易,基本上不需要第三方的介入或监督,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现金不易伪造,而一旦现金从一个人(假设为甲)支付给另一个人(假设为乙),甲手里的这部分现金就没有了,他无法再拿这部分现金去支付丙。所以尽管线下的现金交易没有第三方监管,支付过程仍然大体上安全、可靠。但在网络(或曰电子化)支付中,现金转化为数字,存在两个风险:1)数字(或者说货币)易被篡改,容易出现伪造的非法货币;2)数字易被复制,可能导致一个人拿同样一笔钱支付两次。因此,在网络支付过程中,一定需要第三方监管机构来保障支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举例来说,我们用电子银行从一个账户转款给另外一个账户,全程使用的都是银行(以及跨行交易机构)的交易系统,货币从来不曾保存在我们的计算机上,都存在银行的数据库里。银行就是一个中心化的交易监管机构。

  中本聪认为“借助金融机构作为可资信赖的第三方来处理电子支付信息……内生性地受制于“基于信用的模式”(trust based model)的弱点。”因此他希望能创建一套“基于密码学原理而不基于信用,使得任何达成一致的双方,能够直接进行支付,从而不需要第三方中介的参与”的电子支付系统。对应于现实生活中的现金交易,这个系统需要起到两个作用:1)杜绝伪造货币;2)杜绝同一个货币被同一个人连续支付多次。

  对于杜绝伪造货币,中本聪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保留所有货币的所有流通信息,在交易时,对每一个货币的来源进行追溯,一直追溯到该货币被创造出来的那个时刻;每进行一次交易,就多记录一次流通信息,并在点对点网络上进行广播,使得所有节点(即参与流通渠道维护的所有计算机)都保存有全部货币的全部流通信息。这样任一个节点在交易之前就可以轻松发现伪造的货币,从而杜绝伪造货币的流通。

  而为了防止同一个货币被同一个人重复花费,中本聪采用了工作量证明法。如前所述,每个交易都要向网络进行广播,重复花费多次就意味着多次广播了关于同一个比特币的交易,其它网络节点将把其接收到的其中某一次交易放到一个区块A内(一个区块包含了多个近期的交易单)进行验证,验证方法是进行一次耗时的计算,如果计算成功,则向全网进行广播。如果另一个节点在区块A的基础上完成了下一个区块B的验证,它就会把B的区块挂在A区块之后,依此类推,形成一个区块链。对于同一比特币的多次交易会形成多个区块链,最终的结果就是:哪个链条最长,哪个交易就被确认为有效,其它交易则被废弃。这样就确保了一个比特币只能被一个人支付一次。

  2. 比特币的正面:无需第三方监管的安全电子支付

  通过工作量证明法,比特币还基本上杜绝了非法篡改历史交易记录的可能性,因为历史记录一旦被篡改,就意味着某个比特币的交易记录出现了一个新分支,篡改者需要自行对新分支进行验证;与此同时,其它所有网络节点仍在老分支上进行验证,持续构造验证链,除篡改者拥有超越其它所有网络节点之和的计算能力,否则它的分支增长速度永远无法追上老分支,结果是他的篡改行为必将被宣告无效。

  在所有节点上保存全部交易记录、通过耗时的计算量对交易进行验证,二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其本质是把集中监管的工作量交付给一个人人参与的庞大网络,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承担了监管职责。如欲伪造货币或欺骗其他用户,就是同整个网络做对,因而无法得逞。

  这就在技术上造就了比特币的正面:无需第三方监管的安全电子支付。

  3. 比特币的产生

  前述无需第三方监管的安全电子支付系统构造了电子货币的安全流通渠道,水渠已挖好,那么水——也就是电子货币从哪里来?历史上的货币来源于一般等价物,它们之所以能衡量其它物品的价值,因为其本身有相应的价值,或者说是足值的。这样它进入流通领域,并不会凭空增加或者消灭财富,也不会干扰市场秩序。

  按照一般思路,有了这样一个安全的电子流通渠道以后,人们会把手头上的现实货币折算成某种电子货币,注入该渠道进行流动,这样电子货币的价值尺度就有了初始锚点,间接对应于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购买力。但中本聪们显然走的更远,他激进的拒绝了(或者他根本就没有打算接受过)从外部注入流动性,而是让比特币凭空产生。2009年1月3日,比特币网络诞生,中本聪本人发布了开源的第一版比特币客户端。同日,世界上第一个比特币区块链诞生、世界上首批50个比特币同时被创造出来。此时制造比特币几乎是零成本。

  比特币的制造源于电子流通渠道自身:由于每个比特币的每笔交易都需要进行验证,为了鼓励节点全身心投入验证以维护系统的正常运作,中本聪提出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每个区块的第一笔交易进行特殊化处理,该交易产生一枚由该区块创造者(也就是第一个对交易进行成功验证的人)拥有的新的电子货币。这样就增加了节点支持该网络的激励,并在没有中央集权机构发行货币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将电子货币分配到流通领域的一种方法”以及“如果某笔交易的输出值小于输入值,那么差额就是交易费,该交易费将被增加到该区块的激励中”。也就是说第一批比特币可被视为“创世纪”比特币,它被“创造”出来之后进行流通,后续比特币通过验证“创世纪”比特币参与的交易产生,再加入流通渠道,产生滚雪球效应,从而使得比特币越来越多。

  但是比特币无法永远增加,由于算法本身的设计,每4年产生的比特币数值会减半,那么最终比特币的数值会趋近于2100万个。

  4. 比特币的反面:通货紧缩

  比特币可被“创造”的数量由算法控制意味着它没有被人为滥发的危险,因而导致了它的一大优点:不会通货膨胀。但是“创造”数量的逐年递减以及总量有限的事实却意味着它很有可能走到反面:通货紧缩。如果比特币只在虚拟世界中流通,不与网络以外的实物发生接触,或只用于非法交易,那总体来说影响较小,并可受到现实货币的调节。而目前,比特币早就与现实世界的物品建立了联系——比特币已被用于支付实物的费用,并可自由兑换多种货币,这就意味着比特币的紧缩会导致它的拥有者坐拥真实财富的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紧缩,导致比特币呈现出更为黑暗的一面。

  5. 比特币的隐藏第三面:庞氏骗局?

  从上面几节的介绍,我们可以总结出关于比特币的几个重要事实:1)“创世纪”比特币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几乎不与现实世界的任何价值存在锚定关系;2)后续比特币的“创造”源于于对比特币流通安全性的维护,本身也不与任何实际价值相锚定;3)初期参与比特币创造的人数少而难度低,可合理推测初期比特币的“矿工”积累了大量比特币;4)后期参与比特币创造的人大量增加,而新增比特币的数量呈指数减少,这意味着后期比特币的创造成本至少以指数幅度增加,可合理推测后期比特币“矿工”的升值预期只会越来越强;5)比特币已经可以与实际货币进行兑换,比特币升值的预期对应着占有更多实际货币的预期。

  前两个事实说明:比特币完全是虚拟的,其“价值”只与信心和预期有关;最后两个事实说明:大多数后来者的预期是“升值”,从而换来更多的实际货币。这两点与第三个事实则意味着,比特币的升值将导致初期比特币创造人的现实财富大幅度增加。后来者辛辛苦苦挖矿,不过是为前人抬轿子。说到这里,是不是就有了一丝“庞氏骗局”的味道了呢?

  目前尚不清楚比特币的产生速度递减和容量有限是源于系统设计缺陷还是设计者有意为之(估计是后者,因为防止“通货膨胀”的“理由”很充足)尚不得而知。但有条线索却很充足:神秘的比特币发明者利用一个安全、可靠、去中心化、匿名的电子支付系统的构想,成功把虚拟流动性注入进来——而不是从外部导入真实流动性——然后让虚拟流动性与真实货币产生关联,坐等后人推动货币升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文维基(包括此后所有以中文维基为基础的比特币介绍材料)中引用了欧洲央行的一个报告,貌似论证了比特币不是“庞氏骗局”,但中文维基却没有引用该报告的下一段——给出了同样篇幅的相反材料,译文如下:“然而,比特币系统也清晰的展示了信息不对称。它非常复杂,导致潜在用户难以理解。同时,在用户并不真正清楚系统工作原理和风险的情况下,却能方便的下载挖矿机开始干活。由于法律上明显的不确定性以及缺乏密切监管,这一事实导致高度风险。因此,尽管当前的知识尚不足以轻易评估比特币系统是否真正像金字塔模式或庞氏骗局那样运行,公允的说,从经济角度来看,比特币对于它的用户来说是一个具有高度风险的系统,如果用户试图逃离系统却因为它的流动性不足而无法脱身,系统将会倒塌。比特币的奠基人使用一个化名——中本聪,以及他被神秘疑云包藏的事实无助于提高比特币方案的透明性和可靠性。”

  相比之下,英文维基就诚实的多了(尽管该词条充满了“需要清理”、“缺乏引文”等提示和警告),它给出了欧洲央行报告的最后结论:“欧中央行的一篇报告使用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对于庞氏骗局的定义,发现比特币的使用具有庞氏骗局的某些特征,但是也具有一些与庞氏骗局常用招数相反的特征。”

  6. 结语

  即使专业人对于比特币的看法也很不一致,例如这篇文章里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就区别很大,唱多和唱衰的都有。尽管措辞不同、尖锐度各异,但真正隐藏在经济学家观点背后的,是货币金属论和货币名目论的长期争论。前者认为货币价值必须与贵金属的价值相锚定,后者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名目上的存在。随着20世纪初金本位制度的崩溃,货币名目论在西方货币学说中占统治地位。

  而比特币可视为原教旨货币名目论在网络上的一次激进实践,只不过这次实践以去中心化为名,行了虚拟货币之实。无论比特币失败与否,其关于可靠电子支付系统的思想确实令人称赞,也为未来的虚拟货币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次宝贵的经验,尽管未来的虚拟货币是否全然虚拟尚值得商榷。

  因此,如果你打算指望靠比特币发财,还是想清楚再动手。反之,如果你有充沛的计算资源可浪费,那就撸起袖子,挖矿去吧!毕竟能亲身参与一场关于货币的伟大实践,即使作为分母,也是贡献!

上一篇:哪些科技工具在波士顿爆炸案中起到作用?
下一篇:“最神秘集团”创始人肖建华:掌控资产近万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