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小微生态圈:银行不良率十几个月居高不下

   “空心”工业园变身文化创意园 银行艰难再造“输血”细胞

  

温州小微生态圈调查:银行不良率十几个月居高不下

  3月初,温州市区新城的“断头路”宏源路终于跟学院路贯通,边上的住户金先生说,“这次满有力度,这条路起码‘断’了15年了。”

  断头路的接壤,将这里一个曾经“空心化”的工业园推到民众眼前。与当年嘈杂而凌乱的面貌迥然不同,现在如同一个休闲街区。

  这里由旧厂房装饰而成的一个个经营点,就连门口摆放的旧机器,也泛着一股浓浓文艺范儿。同时,这里还被赋予一个崭新的名字,叫“文博智库文化创意园”。

  园区原名黎明工业园,创设于上世纪90年代,是曾经著名的“温州经济”模式的样本之一。这里,曾聚集了温州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基地,主要以打火机、眼镜、剃须刀、皮鞋等生产型企业,大小共131家工业企业。金融危机后,这里一度出现“空心化”。

  工业园区转身文化创意产业,这正是满目疮痍的温州经济努力杀出一条新的出路的典型案例。

  但实体经济大批量停业、银行不良率十几个月居高不下,温州金融生态圈仍然非常脆弱。

  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金融业也正在努力改变此前被“不良”吓破胆子的谨慎,试探着重新开始对新生产业进行输血,而企业和政府也开始通过设立互助资金等方式重塑金融生态格局。

  或许是危机的切肤之痛,温州资本现在则比以往更热情地追逐投资金融股权。

  工业“变身”文艺

  根据当地经信部门统计,至此这里已经汇集了创意设计、品牌企划、文化会展、影视动漫等“新锐”企业共百来家,尚有六七十家在陆续进驻,或者洽谈之中。这个企业主体的数量,将会远远超过此前工业园。

  文博城东瓯智库负责人马勇伟,是推动黎明工业区“变身”的推手之一。打造起步于2011年底。当时,马勇伟找到旧厂房的主人,算了一笔账:作为工业用房租金每平方米只有20元,租给他作为三产之用,租金就有每平方米30多元。

  如此,旧厂房搬到了更适合生产的滨海园区,马勇伟就这样先后拿下了首期22幢楼。三年以来,马的团队就这么一家家找这里空厂房的业主沟通,将自己的经营特色描绘给他们听。

  “工业企业只剩下几家了,我们还在找他们谈判中。”马勇伟告诉记者。

  实际上,黎明工业园的空心化,早在危机前后就开始呈现。当时的温州大趋势是企业主热衷于将资金通过各种渠道集结到担保公司借贷,利息远远高过银行存款基准利率或者企业营运赢利。

  温州曾是中国制造的一个基地。但如今制造业一蹶未振。

  浙江当地统计部门今年前两月的数据显示,温州区域的基础投资比上年同比提高65%,在当地经济指标中占主要增长比例,而房地产投资同比减少了25%,是浙江同期唯一的一个投资额减少的区域。温州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是全省唯一一个同比下降的区域,工业增加值在浙江11个地市中排名第六,增幅则倒数第二。

  目前温州,经济发展对工业的依赖度已经在逐步削弱,金融、文化产业是这一届政府发展当地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鹿城区经信局副局长余骋表示,远期还将形成至少100多家创意企业集群,以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温州地标。这里进驻的企业,汇集创意设计、品牌企划、文化会展、影视动漫等“新锐”企业。

  至此,黎明工业区已聚集了近百家文化创意企业,当地政府欲推动“温州制造”到“温州智造”蜕变。

  实际上,市场的自我调整和政府机构的推送下,几近空心的工业园区向文化产业这样的概念园区变身的,不止黎明工业区一个,还有鹿城工业园、经济技术工业园区,等等,虽然有的没像黎明工业园般变得彻底,但至少工业化企业留驻原地的已经所剩无几。

  扶持政策配套而出。黎明工业园所在的鹿城区政府,出台了类似名为“强三优二”的政策。发展文化创意类项目,可享受土地收益金减免政策等。

  园区担保+银行授信

  这些新园区要想上规模,还需借助政府与银行的力量。

  “现在,根本不可能找亲友借到钱,自己也不好意思开口。”曾经借款给亲友2000万的文女士,至今也没全部收回。她认为,之前依赖亲情的借贷信用,基本是崩溃了。

  一名接近马勇伟的人告诉记者,现在文博智库资金的“援助”者是一个国资背景的机构。目前,这项目已经获得温州市政府立项建设。

  对于这些进园区的初创企业,马勇伟称有一套辅助的融资配套模式。民生银行是园区内这些小微企业融资的合作银行之一。这些小微企业,如果单独存在,基本无法从银行系统融资,而民间借贷信用的崩裂,无法从亲友处融资,一些地下高利贷机构则利率起码超过月息3分。

  根据马勇伟介绍,区内的企业融资,是因园区本身有一笔资金,承担了担保功能。而融资需求的企业,会另设融资合同,来防范贷出资金的风险。

  除了这种场内的融资模式助推小微企业成长外,温州区域内的金融产业也在重新焕发生机。

  “要在3到5年内彻底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可能性不大,但今年‘两难’问题会进一步缓减。” 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介绍,今年温州还有多项举措为小微企业服务、助推温州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预计将吸引100亿元以上民资进入金融领域,金融机构还将新增400亿元以上贷款发放给中小微企业。

  “银行贷款资金非常足够,只是很难跟企业对接。”区域内民生银行一网点的贷款负责人介绍。“贷款资金的风险把控已经没有去年那么敏感了,但贷款还是很谨慎,申请企业不是很有把握的,宁可业务少做。”

  危机中崩塌的信用格局没有得以完全修复。全市的金融机构中,一些在危机后陆续发生的不良案件,现在基本集中在法院处置之中。

  温州金融监管机构的数据显示,去年11月底,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为3.43%,环比下降0.01个百分点。这是自2011年6月开始,区域内不良率持续飙升17个月后的首次下降。但有业内人认为,这是为年底的考核指标,银行内部给一些无法按时还贷的企业做了展期。

  果真,此后,区域内几个月温州不良贷款继续保持涨势。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至此温州已有20个月不良贷款保持上涨了。而且,当地监管机构对此数据不再如前按时公布,显得敏感。

  温州资本热衷“金融”

  而根据记者持续半年多时间的观察,温州人的投资动向似乎仍然热衷于类pe。

  清明时节,在昆明经商的王民俊回乡祭祖之际,又召集了一批圈内人士。他说,大伙在一起,基本是沟通商机,他圈子内留守在温州的朋友,现在再也不敢随意出借资金。但在沟通过程中,一旦对某个项目形成共识,即会一起出资投资,而且由在当地的朋友操盘。比如王民俊在昆明,昆明的投资项目由他负责。

  王的这种形式,在当地小型的资金池中比较盛行。

  但资金量比较大的则集结到一些比较大的机构进行投资。但两者均以股权投资形式介入,融资、投资两不误。

  大资金目前比较热衷的是对银行的投资。

  比如温州的一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成为这类资金进入金融领域的主要途径。温州市首家农商行由龙湾农村合作银行改制而来。改制后的农商行股东涉及200多家企业,其中本次改制新增15家企业,共吸收了8亿多元民间资本。比如当地知名民企金帝集团是一家制鞋起家的民营企业,这一次,公司投资上亿元入股龙湾农商行,成为了该行持股比例5.02%的大股东。

  这些农村合作银行,又通过在异地连锁式主导开设村镇银行,进一步打通对小企业的融资瓶颈。

  但对当地的资本而言,无论是产业转型还是金融输血,经济却仍然笼罩着不景气的雾霾。

  “现在最愁的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人气的问题。”创意园区内一咖啡馆经营者朱先生忧虑重重。根据他了解,因为有多个文化创意园,也有一批批经营户倒闭,消费需求难言旺盛。

上一篇:家禽养殖业断崖式下跌:资金链断裂或致倒闭潮
下一篇:英国经济学人:游走于灰色地带 比特币或破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