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咖啡馆:中关村孵化器的孵化器 车库两岁

   4月7日,中关村“车库”咖啡馆创始人苏菂喝的有点多,不仅是因为来宾人数多,而是因为这一天是车库咖啡两周年庆典。

  限额150人的聚会,早已超员了,车库咖啡撤掉了之前所有的咖啡桌,摆满椅子,台下的人人头攒动,掌声连连。

  与热闹的两周年庆典比,苏菂刚刚创办车库咖啡的时候却是另一番景象:整个800平米的空间里基本上没有几个人,苏菂当时在想,也许半个月就得关门了。而两年发展下来,以创业为主题的车库咖啡不仅没关门,还赢得了不少关注。“超出了我的想象。”苏菂说。

  中关村管委会创业服务处的马懿宏亲眼见证了车库咖啡的成长,“车库咖啡仅仅是中关村创业生态圈中的一部分。这个圈子的存在,是整个中关村创业氛围的基础。”马懿宏说。

  缩影

  目前在中关村,比较出名的创业者聚集地主要是车库咖啡、3W咖啡以及贝塔咖啡,而围绕这些咖啡馆,很多创投资金也开始进驻中关村地区。据了解,从去年开始,九和创投、青阳天使、创新工场等大批的创投资金开始进驻中关村,之前以电子卖场出名的海龙大厦、鼎好大厦的很多楼层都被这些创投资金所进驻,目的就是为了离这些团队更近一些。

  除了离创业者近,这些创投机构还经常在这些咖啡馆组织一些活动,机构会经常派人常驻咖啡馆,与创业者进行及时的沟通,除了项目,还会跟这些创业者沟通想法。

  车工坊创始人张开诚就是在车库起步的。2012年张开诚融到了1000万元,使得自己搬出了车库,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对于车库,张开诚依然非常怀念,因为在起步阶段,张开诚在车库找到了自己的合伙人,并最终完成了第一笔融资。

  除了提供创业场所,中关村整个创业生态系统还有很多模型和功能。

  据了解,中关村管委会已经认定了16个创业型孵化器,

  在马懿宏看来,车库咖啡属于创业思想交流和产生阶段,创业者与创业者之间,以及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的交流。

  微软云加速器,侧重的是技术型企业进行孵化;亚杰商会则集中了一批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实行导师制一对一服务,每年选取其中最优秀的20家企业进行孵化,利用导师的力量和资源进行快速孵化;36氪则采取用互联网方式服务互联网创业;常青藤创业园采取的是以色列的模式,每年只孵化8家企业,创业园会给这8家企业聚焦最好的资源进行孵化。

  对于中关村管委会所认定创业型孵化器的标准,马懿宏介绍说,“我们就是用创业的思维来发现创业孵化器”,首先是这些孵化器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其次是这些孵化器是市场自发产生的,而不是政府行为,“也就是说这些项目是由有梦想的人创立的,他们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马懿宏认为,这些项目能够盘活更多的资源,例如传统孵化器会跟面积相关,而创新型孵化器已经突破了面积的束缚,这些创新型孵化器能够服务传统孵化器的几倍或者数十倍数量的企业,而且这些创新型孵化器依托的资源不同,服务的方向也不同。

  中关村生态

  谈到中关村管委会的角色,马懿宏说,希望中关村管委会仅仅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生态系统必须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一种政府行为。”

  据了解,中关村管委会有一个天使引导基金,政府会以有限合伙的角色与投资机构进行合作成立基金,通过市场化手段对企业进行投资,与中关村的创新型孵化器形成良好的互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政府先出一笔钱,让社会资金向天使投资进行发展。

  目前,中关村管委会已经与创新工场、戈壁投资、新浪微博基金、启迪创投、清华科技创业投资成立了五只天使投资资金,用几千万撬动了几个亿的资金,通过这些创投机构来进行创业项目的投资。

  除此之外,2011年,中关村管委会启动了金种子工程,让创新型孵化器来选取几个创新型项目,然后为这一批项目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从而实现优秀创新性项目的实现和落地。

  马懿宏认为中关村模式具有不可复制性,因为中关村创业氛围的形成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而非一朝一夕所能成。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应该算柳传志、王文京等一批非常成功的创业家,当时的中关村还处在知识分子下海的状态中。中关村第二批创业者,应该算是李彦宏、雷军一代创业家,当时中关村产业园刚刚建立,很多海归开始回国创业,目前互联网三巨头之一的百度就出生在中关村。中关村第三代的创业者,则属于新型创业者,更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车库咖啡本身就属于一种新型创业,正如苏菂所说,车库咖啡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创业者开设的咖啡馆。

  来中关村创业的人,不仅有来自于中关村密集高校的学生,还有回国创业的海归,甚至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人士,中关村已经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创业者,同时也吸引了很多为创业服务的机构和个人,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在马懿宏看来,生态系统的形成必须经过积累和沉淀,在中关村,每天都在上演成功与失败的各种故事,正是这些丰富的故事造就了中关村生态系统形成的土壤。

上一篇:手游乱象:后台数据不透明 90%小平台或倒闭
下一篇:自媒体:苦寻盈利模式 每个月收入1万即可存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