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并不好玩:内地企业不合口味 国美连关6店
1月20日国美宣布陆续关闭香港6间分店,舆论纷纷扰扰,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就在3天后万科与新世界合作首次在港拿下一块土地,进入了香港市场。
显然,热热闹闹的香港市场上从来不缺来来往往的内地企业。原因很简单,作为国际化都市的香港有700多万人口,每年有超过3000万人次的旅客量,市场巨大,且与大陆语言文化相同。有着太多国际化雄心的内地企业,都希望通过香港试水国际市场,在自己的土地上迈出全球化的第一步。
但现实很残酷,国美的受挫并非个案。
据了解,内地知名家电品牌早已尝试打入香港市场,经多年努力都算不上成功,本港家电产品很大程度上还是以日系、韩系和欧美系产品占主导。内地牛奶品牌的结局恐怕更惨,很多被摆放在店铺货架看不到的最底端,本地人基本不会买,尽管企业信誓旦旦地说“保证比内地的产品质量更好、更安全”。百度一下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企业都曾高高兴兴地宣布自己进入香港市场,但接着就没了下文。
内地企业为什么很难成功?更自由的市场环境以及港人口味的“挑剔”,内地企业品牌支撑不够以及自身对香港市场了解不足,如果想追究具体原因,恐怕有很多。但更值得问的是,一些进入香港的内地企业真的想开拓香港市场吗?恐怕不是。就记者观察,很多企业只是把进入香港市场,作为一种标签贴在自己身上,更多的是希望给自己品牌的国际化形象加分,说他们想凑个热闹也不过分,进入前没有充分的了解,进入后没有适当的策略,这样去抢占成熟的香港市场,成功才是怪事。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几年前一些急于进军海外的央企们,白白交了很多学费。
当然,犯错不是坏事,失败也不是坏事,失败之后也许能找到成功的方法。和一些舆论相反的是,记者认为国美在香港的表现是该受到表扬的,和不少内地企业相比,他们至少在找正确的方法。国美此次关店,并不认为自己撤出香港市场,“只是业务转型,由零售模式向大宗贸易发展”。
由零售模式向大宗贸易发展具体有怎样策略,外界还不得而知,不过这听上去是一个方法。十年前初入香港时,黄光裕发出“国美电器将占领香港电器零售市场30%以上份额”的豪言壮语,并迅速开店。但作为自由港存在多年的香港商业非常发达,租金成本过于高昂,而且香港本土电器零售商强力竞争。与国美在内地所擅长的大卖场模式不同,港人更中意丰泽、百老汇等网点多、购物便利的连锁店。加上港人对国美出售的内地品牌家电不感冒,即使用其在内地的“价格战”低价出售,也不能迎合香港市民要求高质量家电的口味。
绕开零售市场,去做大宗贸易,也许比现在去硬拼零售市场更值得尝试。
苏宁电器孙为民也曾坦言,“经营香港市场并不容易,高企的店面租金成本和较短时间的租约对盈利形成很大的挑战。”苏宁开拓香港市场就选择了另外的方法。
打不过,就买了它。通过入股和收购香港企业的模式进军香港市场,也值得考虑。除一些巨无霸外,香港一些可供收购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有不少是家族式企业,需要的成本相对要小得多。要知道,一些如今规模巨大的在港中资央企发轫之处也是靠收购。
2009年苏宁在日本收购Laox,在香港则收购了当时已有22家门店,资质佳历史久的镭射电器。最新的消息是苏宁在香港2012年业绩增长了200%,带来7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并且实现了盈利,过去三年在港共新开19家门店,店面数量和销售规模从第三位提升到第二位。不过苏宁能否最终破解内地企业的魔咒,仍有待观察。
下一篇:13部门联合发文:搜索类网站广告将被重点监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