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生意经:一年营收四个亿 堪比上市公司

  漫步在任意重点高校,当你发现一处庭院幽静、楼宇挺拔、装修豪华、名车列队之所,那必是商学院无疑。

  商学院,和站在商学院背后的人群究竟多富有?知名商院高管向人民网透露:一个商院年度营收4亿以上很正常、其盈利能力超过许多上市公司、项目采取公司化运作方式、教授年薪40万、“租”知名教授上一堂大课薪酬约1万。

  然而,被中国众多商界名流追捧的商院,其秘密远不止这些。

  高昂学费仅是冰山一角

  打开某个商院官网,记者根据公开资料算了一笔账:其2013年度本校及合作办学招收MBA学员400名左右,平均学费22万元;本校及合作办学(与其他四所海外高校)招收EMBA学员600名左右,平均学费53万元。如以此测算,如招生顺利,该院年度学费收入就达4亿元人民币。

  学费仅是商院营收组成部分之一。相比其他院系,商院更多的收入潜伏于水面之下,比如:校友捐赠、课程植入、商业合作等等……

  知情人士透露,MBA及EMBA的“商业开发”空间可谓惊人:有的商院全年组织企业家学员往来于经济开发区开展“现场教学”并乐此不疲,均是因为背后的滚滚财源。

  除此之外,如果商院达到一定知名度,则其定期举办的论坛都不乏赞助商倾囊。一个论坛冠名,多则上百万,少则几十万。

  以市场逻辑判断,商院盈利能力高超无可厚非。在中国,卓越的商学院年度营收动辄数亿,业绩表现赶超一些上市公司。但是,上市公司面临多方监管:财报由第三方审计、经营状况需向公众定期披露。而“生财有道”的中国商院,在这些方面尚只能“以自律为主”。

  与上市公司另一个显著不同是,商院具备了“教育”与“商业”的两面性:一方面,商院利用高校背景,在税收、拿地方面享尽政策优惠。比如2012年,上海杨浦区某985高校商院联合地产开发商共同拿地,结果自然“双赢”。但另一方面,商院又依靠蓬勃的中国MBA、EMBA教育市场,赚的彭满钵满。
 

  收费“国际化”、教学“中国化”

  多名商院管理人员向记者坦言,中国开设MBA教育以来,学费连年高涨。现今,第一列阵商院的MBA、EMBA学费已经有向世界顶级商院看齐的趋势。上海交大安泰经管院招生简章显示:该院2013MBA学费是23.8万,较2012上涨5万。其余如中欧、复旦等名校,学费涨幅也与此相近。

  国际化的收费,有没有为中国带来符合国际标准的商科教育?

  这个问题,让大多数中国商院羞于面对。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陆炎辉认为,从师资水准、论文发布、学术影响等多个方面评价,今天中国商院与世界一流商院的差距客观存在。

  不过也有本土商院教授对上述观点不认同:近期,有国内名校教授在媒体上表示,中国商科教育应契合国情,不能以“发表国际论文数量”作为学术考评指标。

  这位教授的观点体现出中国商院发展现状奇怪的两面性:一方面,为了吸引生源、接轨国际学费,中国商院热衷于炒作各类认证、排名,甚至不惜高价雇佣外籍师资,以体现项目的世界水准。另一方面,由于科研和论文实力在现阶段难获国际认同,越来越多中国商院尝试自创一套“中国化”的教学和评价体系。

  在EMBA领域,这样的趋势更为明显: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被灌输以商业的理念登上课堂:诸如“易经与企业经营”这样的课程,就是个典型。

  显然,如有商院教授以此为方向撰写论文,国际学术界看不懂就很正常。
 

  利益分配是私密话题

  过去一年,发生在商院的各类“故事”,引起公众和媒体普遍瞩目。

  一连串的争议现实出:学校对学员的财富要求越来越高。中山大学开设50亿富豪班是极端个例,但中国商院热衷招收“富人学生”的现象愈演愈烈。

  如果商院的学生均是50亿以上身价,那么给这些商界翘楚授课的教授们,应该身价几许?份量几何?

  国际一流商院,懂得为家境贫寒、学业优良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而一些中国商院,则视教育为掘金产业。

  “说白了,他们就是把学生当客户看待”,某商院招生主任向记者坦言。

  从“客户”手中赚取高昂学费之后,如何进行利益分配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

  记者辗转多方采访,揭开一部分事实:

  一般而言,商院收费较高的项目均是与海外大学合作。其中,英美一流大学(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通常不愿意为类似项目的学生授予学位,仅在学习结束后提供一纸证明;而那些介于名校与“西太平洋大学”之间的海外院校,会给在华学习的学生授予学位。无论授予学位与否,国内大学在运作这些项目时,均需要向海外院校进行收入分成。
 

  分成之后,中国商院主要的成本支出是聘请教授。实力比较强的商院雇佣“名教授”的工资,在一年40万元至60万元之间。而那些收取高昂学费,又没能请到“名教授”的学校,只能以每堂课1万元至2万元的价格请所谓“经济学家”走穴。

  “走穴教授”的授课质量通常难以保证,有企业家向记者抱怨,自己在某个论坛和某个课堂听到这位“专家”的演讲内容是一样的,而两者相隔的时间甚远。

  记者对此也深有体会:在多个场合,记者有幸聆听某“走穴教授”演讲,这位名教授的开场白数年不变:“盖特纳(美国前财长)握着我的手说……”。

  支付人力成本之后,剩下的营收分配可以总结为“京沪两种模式”。北京高校倾向于由专门机构运作各类商业项目,并进行统一利润分配。而沪上高校,则采取由商院独自运作项目,主动上缴部分利润给母校的模式。

  第二种模式,直接导致高校内部不同学院的贫富差距扩大。知情人士透露,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每年的收入差距就十分惊人。

  这两种模式,简要概括,前者是“以院养校”,后者是“富院穷校”。

  针对上述情况,人民网记者从北京某名校商院系主任处获悉:教育部已于近期启动对主要高校商院的账目清查。尽管清查的范围不大,但由于涉及敏感事项,展开清查代表商院经营状况已引起教育部关注。而点名清查那些名校的账目,则更能说明问题。
 

  商院如何重塑尊严?

  如何将掉进钱坑里的中国商院拉回来,重塑中国商科教育的尊严,是中国MBA教育跨过二十年之际,不得不面对的严肃话题。

  “过去,中国商院认为,参加排名和国际认证,就能够体现自身实力,而事实并非如此”,深谙规则的内部人士说。

  比如,中国许多商院均对外宣传,通过“AACSB”这样的认证就是获得国际认同。但实际上,操作类似认证并不困难。在国外,许多排名靠后的商院也获得了这些认证。“认证与学术质量、教育水准并没有直接联系”。

  在排名方面,各种潜规则和水分就更多:

  胡润曾经联系过一所商学院,称其被评为“最受富豪青睐的商院”。不过很快,对方向学校索要30万的“项目费”。学校拒绝支付之后,当榜单在正式发布时,该项“殊荣”已经由其他学校摘得。

  小牌排名靠钱买,大牌排名靠“运作”这已经是中国商院各自心照不宣的秘密。当然,“运作”的核心,还是离不开钱。

  纵观历史,美国崛起的一百年,伴随着其商科教育的蓬勃发展。国内名商院某院长助理告诉记者:正是几代美国人接受的MBA教育,给美国企业源源不断注入高水准的商业人才。从商科教育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出发,未来中国MBA教育的市场需求只会越来越旺盛。

  但是,如果中国商院不在最短时间内挽回形象和尊严,那么旺盛的市场很可能落入他人之手:过去一年,纽约大学与杜克大学均运作了国内合作建校项目。业内人士预估,两所名校国内启动MBA招生只是时间问题。

  当享有国际声誉的竞争者将校门建到家门口时,中国还有多少商界领袖和青年菁英对类似“易经与企业经营”这样的课程感兴趣?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上一篇:电商内部腐败成毒瘤:拉手员工借漏洞捞好处
下一篇:光伏潜规则:受累地方保护主义 倪开禄陷身青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