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井喷时代物流业的“最后一公里争夺战”

  近两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大发展,物流快递行业也进入了井喷时期。但与此同时,背后潜在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最为突出的,即是最后一公里(注:本文所指的最后一公里均指从物流配送站到顾客手中这一段距离)的配送问题。

  最后一公里难题

  有数据显示,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18%,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去年5月,央视的“物流顽症”系列报道,揭示出我国物流成本过高的深层原因,其中一个就是物流环节过多。其中,“最后一公里”占到整个物流配送成本的30%以上。

  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难题,已成为困扰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最大问题,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不少,最突出的表现是,物流成本控制诉求和电商客户体验诉求的矛盾。物流企业要降低成本,而电商要多样化客户体验。既要降低成本又要提高服务水平,对物流、电商企业来说都不容易。

  即便如此,最后一公里配送背后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仍然令各方觊觎不已——“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服务,是电商面对客户的唯一方式。服务中积累的数据,蕴含着客户端的触角,能够积累出基于数据采购、信息管理的极有价值的东西,对于前端市场预测,供应链管理十分重要。随着大物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最后一公里”蕴含的商业价值将会愈加明显。

  也正因为如此,市场参与者都试图掌握配送末端的这张网。然而国内“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价格过低,始终是制约问题解决的最重要因素。此外,涉及的各方企业无法达成一致的利益分配共识,也制约着合作与创新的进程。

  随着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加入到“最后一公里”的争夺战中来,对这块市场的争夺也越来越趋于白热化。到底,国内最后一公里的市场应该由谁来掌握,电商、物流、零售终端还是第三方呢?
 

  探索路径

  为解决电商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难题,各相关方都在尝试打破常规,创新思路,寻找不同的解决方式。

  首当其冲的是电商企业。以京东商城为例,除了自建物流体系,京东先后推出校园营业厅、地铁自提点和社区自提柜服务。众多方案之中,“自提”成为了关键词。对企业来说,集约化送件能降低配送成本,在配送时间上也更灵活,同时还能提高用户体验,保护消费者隐私。但自提柜的问题在于前期投入较大,何时能收支平衡,仍然是一个大问题。为此,京东同时也在积极拓展合作渠道,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包括便利店和第三方服务机构。

  9月开始,天猫也参与到最后一公里的建设中来。其阿里小邮局项目首批已和11家高校达成合作,在高校设服务站,提供快件收发、自提等服务。小邮局由学校派人经营,快递公司按单支付给学校费用。在合作模式上,天猫不做运营,只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这个系统能与各快递公司,以及当当、京东等电商对接。但是,阿里小邮局存在的问题是,要从本来就很低的配送收入中挖出一块给学校,快递员还失去了争取回头件的机会,这种情况导致快递公司很难对其产生兴趣。

  除了电商,大型物流公司也在不断寻找新出路。其中以顺丰的表现最为抢眼,除了与便利店、物业、第三方合作外,顺丰还开起了便利店。不过,这些便利店相对标准便利店要更简单,商品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更多承载的还是快递网点的功能。

  而针对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环节杂乱繁冗的问题,一种由政府主导推出,倡导“共同配送”理念的新型物流公司也应运而生。这其中,以北京市共同配送试点工程“城市100”最为突出。

  共同配送的基本思路是,货物进入城市之后,各物流企业不再各自派件,而是专门建立一个配送末端,由它统一配送,从而降低物流企业的成本。对配送末端,政府给予一定补贴。以“城市100”为例,它的网点设在高校、社区。上游与各快递公司合作,由快递公司将包裹送到“城市100”网点,再由这里的工作人员进行“二次配送”,整合末端资源的同时,为快递公司解决高校及某些高档社区送件难的问题。

  然而,城市100在北京进展得也不顺利。这是因为,共同配送的理念虽然很美好,但是与国内快递重在取件,派件重在营销的状况有不小矛盾,跟阿里小邮局面临的问题基本类似。另外,城市100收费较高,配送数量稍大时快递公司也不愿与之合作。而对于各营业网点来说,单靠“共同配送”很难实现盈亏平衡。目前双井富力城加盟点,就同时加盟了大洋物流,做收发件业务,这在城市100各网点是普遍状况。

  除了物流类公司外,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平台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这其中包括收货宝。这个第三方收货平台,于2011年12月正式上线。它通过与广泛分布在社区的零售终端合作,整合零散的社会资源,为网购用户提供代签收包裹的服务。用户可以选择近在身边的合作网点,方便的时候去自提。收货宝的线下网点众多,包括便利店、洗衣店、药房、美容院、咖啡厅、宠物店等。线上主要与电商合作,通过自主开发的代收货管理系统,将线上、线下衔接起来。收入模式是与合作网点分成,收入由上游而来。

  收货宝整合的是最贴近消费者的零散社会资源,数量庞大,如果运作良好,这张网无疑会产生巨大的价值。这种模式,成本投入相对较低,但是谈判、培训、管理成本不可小视。目前最大的挑战在于消费者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改变。代收类企业对于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是个有益补充,特别是具有庞大合作网络体系的企业,相应获得的合作机会非常多,但此类企业很难成为市场主体。

  除此之外,另一种第三方服务形式,24小时自助收费站也在尝试过程中。它进一步将人工代收货转变为自动化操作。这种自助快递站由硬件设备,设备端软件,后台软件三大部分组成。能够实现快递包裹的自动收发和远程查询及控制,能实现大量的数据交互,能与电商、快递公司、移动公司、银联,甚至物业进行对接,同时他们也都可以在自助快递站的后台网站上进行查询。上海宝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提供这种整体解决方案的设备提供商。

  不过,这种24小时自助设备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运营的条件。除了用量较少导致成本较高外,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谁来做商业运营,运营方如何有效地切入市场需求,协调好相关方的利益,建立信任。另外,京东、顺丰等企业也都在做尝试,面临的竞争不小。而且,自助终端建设的投入不菲,唯有先发者才能先发制人。

  在电商、物流公司、代收类企业之外,便利店等零售终端也开始主动参与进来。因为具备贴近用户、数量多、信息化程度高、管理规范的优势,便利店一直是各方企业开展自提业务首选的合作对象。如今从被动吸收到主动参与,便利店也成为了一直不可忽视的力量。北京好邻居连锁便利超市便是如此,它不仅与电商、快递以及收货宝合作开展代收、发件业务,还与网络便利店合作,将自身的配送系统也纳入到了电商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之中。

  然而,目前国内“最后一公里”的各种尝试,都还处在摸索状态,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以上路径探索,目前基本都还是从整合资源、降低成本、高效环保的角度出发,实施中依然存在不少潜在的问题和困难,因此,也很难断言哪一种方式能在市场上生存下来。


  来源: 新领军      作者: 张馨

上一篇:快递员月入过万超过白领 物流业都是金饭碗?
下一篇:光伏后双反时代的救赎:“联合体”or分布式发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