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爆炸:估值越来越离谱 资本市场降温

互联网周刊2012年第19期

 

  关注科技领域的读者大都还记得去年4月份那场以Color天价融资为导火索、《纽约时报》为首的多家媒体发起的互联网新一轮泡沫的讨论。彼时,刚刚登陆App Store的Color直接获得4100万美元融资,让人们又一次震惊移动互联网的魅力之余,也开始不自主的与千禧年那场危机作比。

  资本市场的疯狂还不止于此,在那个时期,仅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便有人人网、网秦、凤凰新媒体、世纪佳缘等数家企业,而后Linkedln、Yandex、Groupon、Zynga等融资规模巨大的公司也相继上市。股市之外,“疯狂”的天使投资、VC、PE们相继对初创公司砸出大盘,而这一态势到Facebook今年5月上市后,终于达到了顶峰。

  IPO之后的故事很现实也很残酷:破发、大跌、机构巨额亏损、投资者出逃……

  创刊于1998年的《互联网周刊》是千禧年的那场“暴动与危机”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我们看来,泡沫的原因和本质是,富余资金过分追逐资产,并以生产更多资产为据等待下一个买单者;而导致其不断重复发生的思想原因更为恒定,不言自明。

  当下的又一次故事也已经十分明显。一方面,估值越来越离谱:没有上市数据的公司比上市的公司贵,如40亿美元的小米;还不太盈利的公司比盈利的公司贵,像100亿美元的京东商城。另一方面,促使天使基金抬高初步估值,追逐新概念、动辄都要打造各种API和开放平台,用低成本和网上销售挤出利润……

  资本市场与其它别的什么市场,本质也都一样。在投行工作的朋友多说,即使不算泡沫已经爆炸的团购领域,进入2012年,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降温态势已经十分明显。国际级的表现看,上市4个多月的Facebook近期股价在20美元附近徘徊(发行价38美元),市值不过410亿美元,比其上市初蒸发掉了60%;Zynga股价则在3.5美元徘徊,市值蒸发65%。Groupon股价最近一直保持在5美元以下,市值蒸发掉75%。

  纵观商业互联网十余年历史,互联网公司的现金流仍主要来自于电商、游戏和SP业务,Facebook和腾讯的收入构成最是典型。但在电商市场近乎成熟、游戏玩家不断被移动设备和社交网络吸引的情况下,这两个领域的市场空间已经能见到天花板,而整个互联网并没有新的商业模式产生。这,至少是一个看法。

  不过,这一轮的泡沫算不上可怕,互联网的第二次大萧条不会降临。

  互联网生态的承压能力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互联网公司就已经不是10年前的初创景象,有各国产业政策支持,有独立价值支撑,也有引领潮流的企业;创新的盈利模式开始涌现,良好的行业体系正在健全,也有越来越庞大且优质的用户在支持。

  虽然无序竞争还在延续,初创公司仍然举步维艰,但充满革命性色彩的互联网的创新已经感染到各个领域。同时,互联网突破泡沫的内在驱动越来越强大,势必从浪潮中的一块小舢板,发展成为一艘大邮轮。

  人类社会追求创新和进步的需求本质不会改变,而互联网作为一种创新工具,其自身便具有伟大的内在力量,出现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借用Groupon上市时写给投资者的公开信中一句话:“通往成功的道路充满曲折,但也将遇到光明”。

来源: 互联网周刊      作者:

上一篇:淘品牌“断奶”求生:线下逆袭 纠结的被独立
下一篇:传统音乐撞击互联网第二波 顺应求变可重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