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警示中国影子银行风险 不良贷款率或陡增

  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任维纳尔斯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中国提供反周期银行信贷支持的操作空间所剩无几

  “中国的影子银行是我们比较担忧的一个领域。”昨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任何塞·维纳尔斯在东京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当天,IMF在日本首都发布《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下称“GFSR”),这里正在举行IMF和世行秋季年会。GFSR称,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依然较低,但一些领域信贷质量恶化的迹象(尤其是对小企业的贷款)可能会对非银行贷款机构产生更严重影响。因此,IMF对中国非银行中介的信贷风险、流动性错配和道德风险提出了警告,尤其是信托和理财产品的相关风险。

  “过去几年,中国的影子银行通过各种贷款工具和中介机构迅速增长,这的确是一个风险。”维纳尔斯在GFSR的发布会上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

  “中国在财政和货币政策领域还有进一步刺激空间,但在利用银行系统提供反周期信贷支持方面的操作空间却所剩无几。”他说,“因为中国近几年的信贷增速非常迅猛,如果再以此作为刺激手段的话,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可能会变得很高。”

  信托隐忧

  维纳尔斯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称,一些估算显示,中国银行体系贷款总额占GDP的比例为130%,而通过影子银行提供的借贷总额占GDP约为40%,因此影子银行的比重不容忽视,需要加强监管并防范风险。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GDP(初步核算)超过47万亿元,当年,人民币贷款余额54.79万亿元。GFSR则称,在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中,非正式放贷者(informal lenders)是最不透明的。这部分贷款约占中国GDP的6%~8%,非正式贷款市场主要集中在几个省。受监管的银行主要为大型企业服务,相比之下,非正式贷款者通常针对小企业,因此面临更高的信用风险,其贷款利率通常高达20%甚至更高。

  事实上,去年一些地方发生的民间信贷危机已经证实了IMF的分析。

  GFSR称,近年来,游离在中国受监管银行系统之外的金融中介机构迅速增长,即使在最近的经济放缓过程中总体贷款需求减弱,非银行信贷的重要性依旧持续上升。尽管这为私人部门提供了更广范围的金融服务,但也对中国金融稳定构成了新的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称:“诸多迹象显示,一些贷款渠道的不良贷款已急剧攀升,尤其是在温州。”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对非正式贷款机构加强监管。

  《温州日报》报道称,9月,当地政府又召开了一次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会议,温州企业资金链断裂已经影响到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

  在对中国信贷结构的分析中,GFSR称,一个更透明但同样增长迅猛的领域是信托公司。IMF在报告中指出,中国信托企业管理的资产总额在今年6月底时已达到5.3万亿元(约占GDP的11%),两年内增幅高达90%,大有超过中国保险业规模之势。

  GFSR分析,尽管信托涉足的金融活动广泛,但很大一部分资产负债表为贷款类,而且通常是对哪些无法取得银行信贷的高风险实体机构,例如房地产开发商。

  报告指出,信托投资者的收益率通常高达两位数,信托产品要求的最低投资金额一般为100万~300万左右,由此将风险限于富裕投资者。但IMF认为,尽管上升的信用风险目前看起来还问题不大,然而,表面的良性现象可能会让投资者低估风险,尤其是在多年获得强劲回报之后。

  IMF的分析师担忧,当信托部门发生更严重的信贷问题时,一些金融损失甚至会溢出到银行业,因为银行是信托产品的主要营销渠道。
 

  理财产品的“粉饰”作用

  与银行业更直接相关的一个风险是理财产品。尽管目前并没有理财产品存量的官方数据,IMF估计这类产品总额约为8万亿~9万亿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约10%。

  “为了粉饰其资产负债表,一些银行通常在设计理财产品时会将到期时间恰好设定在其季报公布不久前,从而将这部分客户资金记录为当季存款,然后再在下一个季度开始时将其转回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IMF的这份报告分析,“因此,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数据一定程度上高估了银行真实的存款基数,隐藏了向不透明融资和投资结构的转变。”

  GFSR称,一些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筹得的资金被用于为表外资产融资,包括公司债。由于这些资产的细节并未公布,很难评估潜在的信用风险,而这些风险最终将由理财产品购买者承担。IMF警告称,即使理财产品的信用风险低于信托产品,这类风险若突然爆发,仍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

  因此,IMF建议,对银行或有负债进行恰当会计、重组资本支持和严格限定表外资产期限转换是至关重要的措施。更广泛而言,近期对存款利率进一步自由化的措施应该会有助于减少通过理财产品进行的监管套利。

  IMF报告认为,“更高回报、压低违约风险”的模式最终延伸到了中国金融系统另一个快速增长的领域——公司债市场。

  由于监管改革,近几年来公司债发行规模不断上升。需求巨大的背后是几乎零违约的记录和超高信用评级,IMF给出的数据是,几乎98%的拥有评级的公司债都是AA或更高级别。近期至少有两起接近违约的事件由于银行或政府支持而化险为夷,这又强化了“企业债是零风险资产”的误解。

  因此,IMF建议,随着中国金融系统持续增长和多样化发展,不断加强审慎监管和市场纪律对于避免风险过度累积至关重要。

  作为完善金融监管的核心举措之一,社会融资规模已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新指标。2011年起,中国央行正式统计和公布这一数据,涉及本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债券等金融工具融资指标。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严婷

上一篇:OTC药品困境:厮杀如快消 58%广告被判违法
下一篇:中国光伏之灾:美将对华光伏产品征34-47%关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