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国酒,是由其在中国酒业中的传统特殊地位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是三代伟人的厚爱和长期市场风雨考验、培育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在实际的生活品味和体验中自然赋予的。
热情的茅台人民见到眼前突然出现的队伍,被红军的革命精神所感动,便抬着肥猪和大坛的茅台酒,到总政治部慰问红军。那种炽热的场景,在党史、军史等文献和革命先辈们的回忆录中有着许多生动记录。
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茅台酒在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青睐下扮演了亲善大使的角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和传播友谊的纽带。茅台集团接待了无数中外名流,领导人,也留下了许多的逸闻趣事。
舆论对贵州茅台"国标"门事件之所以大加指责,其主要依据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0年7月28日出台的新规《含"中国"及首字为"国"字商标的审查审理标准》。然而,作为这个规定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通过"国酒茅台"商标的初审,显然是有其道理的。
是否需要举办一场全民公投,才能决定"国酒茅台"商标归属呢?其实大家心里也都清楚,消费者真正认的是性价比和口碑,失去这两样要素的支撑,标再高的价市场也会用脚投票,弃之不理。
品牌价值和企业形象才是茅台酒营销的保障,"口感好、不上头"还是普通老百姓选择茅台酒的根本原因。而这一切,都不以商标的呈现形式为转移。
"国酒茅台"通过长期努力,让这四个字在中国妇孺皆知。申请商标权,只是让这4个字名至实归,更多的是一种示范效应的展示。在漫漫"申国"路上,茅台的执着与坚持不知能不能让他们笑到最后,但无疑,"国酒茅台"的烙印已经留在大众的脑海里。
茅台这次在经历了多年执着努力总算看到曙光突破了商标申请的"国墙",但推开门,却发现了阻在后面人山人海的"人墙"。能否走到最后成为胜利者,似乎变得不确定起来。细看质疑,"人墙"大都考虑到用"国酒茅台"商标违法作为屏障。
如果茅台不拿"国酒"的金字招牌,别的酒企也无法拿到,这两个字将成为今天国人宣泄的祭品,被锁在水牢里永远无法启用。竞争对手们汹涌的言论后,是"既生瑜何生亮"的酸溜溜情节,以及"我得不到东西的别人也休想得到"的怨妇心态,大家何必搀和这浑水?
有人担心此举在行业内对"国"字号商标"进行垄断是否会伤害整个白酒行业"。还有人担心这是否会引起其它企业、行业的跟风效仿。能够具有茅台酒这样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在其中,那么市场何不张开怀抱来迎接他们呢?[全文]
在通过持续九年的不懈努力之后刚刚有点希望,茅台陷入了同行们早已设下的巷战之中,不能自救。细看白酒市场不难发现,表面一场牵涉"公平正义"的纷争,实际是商业利益作祟,"巷战"的背后,该拷问"究竟是谁想霸占着'国字号'敛财?"
试问,像这样一个既有国货、国产之义,又有国品、国酒之尊,已成为一种国家形象符号,拥有良好国民口碑和历史记忆的民族精品品牌,既不缺乏"显著特征",也绝对不可能"具有不良影响",注册"国酒茅台"商标又有何不妥呢?
国家工商总局终于被茅台的执着所打动,为茅台敞开了大门。而簇拥在门外的其他酒类生产企业不乐意了,这是中国的企业在碰到优秀同行时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其中传承着悠久的中国文化——大家都一样就安全了,倘若队列里有人伸出一个头颅,立即砍掉。?
我们更应该关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否建立起了符合发展规律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