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施光耀:汲取杠杆危机教训 加强宏观市值管理

U4659P31T1D10971011F46DT20111210152444.jpg

  惊心动魄的杠杆危机从2015年7月4日起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其结果已无悬念。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那么,本次杠杆危机能给我们留下多少智、什么智呢?答案取决我们如何认识本次危机的性质,怎样分析本次危机的成因,愿否汲取本次危机的教训。

  这是一场由杠杆引发的危机(故称其为“杠杆危机”)。其直接起因和演绎逻辑并不复杂:场外高比例杠杆配资盘在股市高位撤退或被平仓,平仓盘拖累股指,股指下行引发新的平仓盘,更多的平仓盘带来更大的股指下跌,恶性循环,加上股指期货做空力量的推波助澜,终于引发市场恐慌,导致群体性“踩踏”,市场机制失灵,危机爆发。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在经济基本面不变、宏观政策面不变、企业赢利面不变的大背景下,上证指数踏上五千高地的欢庆声尚未落地,A股市场突然出现上千只股票连续多日的同时跌停,上证指数在2015年6月13日至7月3日三周内,从5166点连破5000、4500和4000等多个整数大关,直降至3684点,跌幅高达28.6%,其中,有489只个股(占A股公司的17.8%)跌幅超过一半。

  这是一场毁灭市值财富的危机。短短三周内,A股市值从71万亿缩减至不到50万亿,蒸发规模超过21万亿,平均每个工作日蒸发1.5万亿,相当于黑龙江省去年全年创造的GDP。

  为什么场外配资“小毛贼”竟能引发如此惊天大动静呢?人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观察视角不同,得出结论不尽相同。从市值管理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引发本次危机的元凶表面上看是杠杆融资盘,但其实并不是。这次导致市场机制失灵的真实元凶是资本市场运作机制与监管机制的不匹配!没有这个不匹配,不可能有“小毛贼”的大动静。

  不匹配首先表现在“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冲突上。我们的资本市场运作,特别是在资金方面,已经进入了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几大支柱的事实“混业经营”新时代,但是,我们的监管还停留在“分业监管”的时空里。以资金进出为例,近年来,银行资金、信托资金和保险资金等各路资金,为了追逐利益,以各种不同方式争相直接或间接进入资本市场,然而,我们的监管却还是一行三会各自为政,没有一个可以监测各路资金行踪的统一、有效的平台。负责资本市场监管的证监会无法全面了解进入资本市场的资金行踪图。因此,在关键时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被动;

  不匹配同样表现在资本市场发展新格局与监管老模式的矛盾里。中国资本市场经过25年的发展,已经长大成才。今天,A股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到近2800家,市值规模最高超越了70万亿元,投资者队伍从个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扩大到QFII,交易品种不仅有股票、债券,还有基金;不仅有现货,还有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金融工具;资本市场与金融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关联度日益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的证券化率已经达到100%左右。但是,我们的监管模式和手段进步无几。特别是应对非常情况的模式和手段方面,有关部门之间摆脱不了“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老局限,致使证券监管部门摆脱不了“跌多了停发新股、涨猛了多发新股”的旧套路。

  不匹配的第三种表现反映在市场的金融创新冲动与金融监管跟进能力之间反差上。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P2P模式为代表的各种融资新方式层出不穷,并深深地介入到资本市场的融资领域,但是,我们的监管来不及跟进,或者说跟进得不够到位,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真空角落。因此,当这些资金出现异动,撬动资本市场内其它资金盲动时,我们很难做到心中有数。

  资本市场运作机制与监管机制之间存在的种种不匹配现象不仅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对本次危机的预警和应对产生了严重的负作用。可以大胆逆料,如果证券监管部门对银行、信托和保险等渠道的入市资金情况有更多的了解,6月初开始的那次针对场外资金入市的规范行动肯定是另外一个版本;如果有关部门之间有更强的协作机制和更高的协同效率,在7月3日以前那一周里,面对不断告急的危机预警,监管部门除了推出现有的那些措施外,肯定可以出台一些更切中危机“七寸”的政策举措;如果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了健全的危机应对机制,在过去的三周里,有关方面就可以少一些周末加班和挑灯夜战,数以万亿计的市值财富就可以免遭毁灭;如果……

  如果说本次杠杆危机在今天这个时点、这个环境,以这种形式发生有其偶然性的话,但危机的发生也有其必然性,这是资本市场的规律所决定的——是市场,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机制失灵,发达的美国资本市场也曾多次发生过市场机制失灵的危机事件。中国资本市场运作机制与监管机制之间存在的种种不匹配让偶然变成了必然,让预警变成了现实。

  本次杠杆危机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防范和纠正失灵的市场机制,切实保障资本市场健康运营,有效保护广大投资者市值财富,应该也必须成为宏观市值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次杠杆危机用铁的事实充分证明,及时纠正失灵的市场机制需要宏观市值管理制度作保障。没有制度保障的纠错行动,轻则成本会提高,重则胜算率会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国九条”去年5月份提出的市值管理制度建设课题在宏观层面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市值管理制度建设决不仅仅是上市公司微观层面的事。

  为了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让危机中蒙受的市值损失变成今后防范危机的资本投资,保障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在宏观市值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应重点做好以下四件事: 

  第一,成立大金融委,从组织上彻底改变金融市场长期形成的九龙治水格局。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与银行、保险、信托以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的协同,因此,顺应资本市场发展规律,成立一个大金融工作委员会,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密不可分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和互联网金融业实行集中管理,统一部署,统一监管,增强全局意识,提高协同效率,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市值财富,促进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可持续成长;

  第二,健全危机管理机制。危机管理是宏观市值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危机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市值财富的消与涨。要通过设立危机的预警机制、沟通机制、决策机制、发言机制、应对机制和修复机制等,来增强资本市场的危机防范与应对能力,提高危机管理的科学性,减少突发事件处置行为的随意性,确保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保障市值财富的安全性。

  第三,建立资本市场维稳基金。维稳基金被海外成熟资本市场证明是应对突发危机不可或缺的“核武器”之一,对防范资本市场发生极端波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保护市值财富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危机应对过程中,中央决定做大做强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增加中国证券金融证金公司的职能,这对增强危机应对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但与此同时,还应该尽快研究,单独设立平准基金,因为平准基金有其特有的定位和使命,有其特定的专业和人才要求,有其特定的规律需要遵循,它与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现有的定位并不一致。

  第四、深化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最高级形态,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特别是监管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增强市场化工具创新,把能还给市场的权力还给市场,把能交给市场的功能交给市场,为市值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场化环境。

  2015年7月4日,星期六,注定将写入中国资本市场史册。相信这一天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征程上的一个充电站,也是宏观市值管理的一个加油站。

上一篇:【市值管理】乐视网的股东减持与市值管理
下一篇:【市值管理】市值管理的最佳工具:优先股功能拓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