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玻璃巨头华尔润倒下内幕:产能过剩还逆市扩张

20140516102536278.jpg

  玻璃巨头华尔润突然倒下,成为行业标志性事件,使得一些业内人士惊讶不已。其实,看似突然的背后是有诸多原因的。其中,盲目扩展的战略、市场需求的萎缩、生产管理的不善等,都是压倒华尔润的稻草。

  事实上,通过记者实地调查、采访,发现不仅仅是华尔润,业内的其他企业日子也不太好过。在行业寒冬下,虽然企业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力求解困,但业内人士却认为,一些公司必然要面临洗牌出局,行业调整才刚刚开始。

  玻璃巨头突然倒下,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10月20日,玻璃巨头华尔润玻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尔润)全线停产清算,解雇全部员工的消息,令业界唏嘘不已。而在2014年之前,以产能规模计,华尔润是中国排名前十的玻璃巨头。

  为此,记者赴华尔润总部进行调查,并采访多位行业内人士,发现华尔润倒下,是因为其在产能过剩之下逆市大扩张,在市场萎缩之下,陷入困境;加之环保违规严重,改造成本已是不可承受之重。

  对于华尔润集团的相关情况,张家港市相关部门及华尔润集团所在的锦丰镇镇政府均未接受记者的采访。记者还就此拨打华尔润集团原董事长陈惠南及几位高管的电话,但对方均未接听。

  总资产达90多亿元

  资料显示,总部在江苏张家港的华尔润是国内大型浮法玻璃企业,员工约8000多人,总资产达90多亿元,拥有20条浮法生产线。华尔润官网介绍,自1997年以来,华尔润已连续13年保持全国玻璃行业产销量第一,2010年平板玻璃生产规模名列全球第五。

  “我们也不知道企业为何一下子停产了,停产时间是10月20日,停产前一天(10月19日)晚上还在正常上班,第二天早上却不让员工进厂区了,说公司正式停产了,大伙儿一下子都懵了。”来自苏北的员工张华(化名)向记者表示。

  10月25日下午,记者赶到华尔润所在地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镇建设路,从大门前望去,厂区占地近千亩左右,生产车间是十几座长方体厂房。厂区内随处可见“建成一流的玻璃产业集团”的标语。记者走进多个生产车间,偌大的生产车间空无一人,几个生产车间的生产设备还未完全搬走,大部分生产车间已清理干净,看不出生产迹象。

  “这么大的集团说倒下就倒下了,真是可惜。这个企业辉煌的时候产品销售非常火,几乎供不应求。但近几年不知道怎么回事,说不行就不行了。”一位车间保洁人员对记者表示。

  在厂区外,几位前往厂区的员工告诉记者,厂区内的一些机器设备和办公用品在10月20日通知停工后不久就被拖走了。

  随后,记者走到华尔润员工宿舍3号楼。有几位还在宿舍的员工向记者表示,“公司停产前就有些混乱了,经常有些企业来要债,公司突然停产,跟自身管理决策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2008年效益很好的时候,公司开始盲目发展扩张,加速了企业的死亡。”

  逆市盲目扩张成包袱

  “尽管之前就有不少传言,但真的没有想到华尔润会倒下,现在市场上还有华尔润商标的货,有些可惜,华尔润产品价格卖得不高,前期扩张又太快了,贷款太多,后面遇到市场环境变差。”长期跟踪玻璃行业的生意社分析师张琼对记者表示。

  华尔润官网披露的“十二五规划(2011~2015)”显示,“扩张”是主基调。规划指出,要在巨野、迁安、张家港新建及改造15条优质平板玻璃生产线,增强环渤海地区(山东基地)、长三角(张家港)、珠三角(江门基地)优质浮法原片供应能力;此外,还要在我国平板玻璃生产能力布局较薄弱的西南地区完成战略布点,扩张范围辐射华东、华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

  张琼分析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受房地产行业需求萎缩影响,全行业大面积亏损一度使得玻璃新增产能受到抑制,“在2013年后,玻璃价格俯冲下跌,跌幅达到30%。华尔润产品价格低,定位为房地产中的中低端,品牌附加值低,最终吞食了盲目扩张的恶果。”

  实际上,早在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就将平板玻璃列为6大产能过剩的行业之一,要求严格控制新增平板玻璃产能,淘汰落后布局。但在玻璃行业产能过剩之下,华尔润在2011年之后仍然大幅扩张。“由于管理不善,华尔润这些扩张的项目进展并不顺利,可以说是失败的。”沙河玻璃网分析师宋丹丽对记者表示,“在市场环境变差之后,巨大的公司规模、庞大的员工数量、旗下众多的子公司在这时候成为了华尔润改善经营、产业升级背负不起的包袱。”“市场规律不可逃避,不断增加的产能和持续下滑的房地产市场,玻璃企业境遇随之逆转,像华尔润这样大肆扩张的企业将直接面对利润收缩的现实。”易玻商城执行董事朱杰涛对记者表示,高成本、低需求使得企业求生愈加艰难。

  朱杰涛称,华尔润在行业开始下滑阶段未及时调整产能部署,依旧以产量求生存,在过剩、清退产能的阶段,以弱势背景支持庞大的集团运转,无疑负担重重。对比其他大型企业来看,华尔润自身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依赖性强,直接导致在产业洗牌中首当其冲,传统销售模式使得资金无法回笼,一旦遭遇行业寒冬,就无以为继。

  17条生产线长期超标排放

  事实上,除了逆市盲目扩张、管理不善等问题之外,环保问题或成华尔润倒下的导火索。

  6月23日,环保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14年脱硫脱硝设施存在突出问题企业予以处罚的公告》称,江苏华尔润集团旗下的华尔润等5家玻璃生产企业,共18条平板玻璃生产线。经核查核实,仅1条生产线建成脱硝设施,其他均未建成,氮氧化物长期超标排放。

  为了达到环保部门的标准要求,生产企业必须上马运行新的脱硝脱硫环保装置,“预计每吨玻璃产品较之前至少增加60元左右的环保成本,这在玻璃价格低迷之下,进一步压缩利润。”卓创资讯分析师苗云萍对记者表示。

  张琼说,对于长期超标排放的17条生产线加装环保装置将是一大笔成本开支,陷入资金困难的华尔润很难拿出多余的资金。

  行业现状

  1吨产品亏百元 全国超三成玻璃生产线歇业

  10月20日,玻璃巨头华尔润玻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尔润)宣布停产清算,成为玻璃行业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业内人士认为,在平板玻璃生产1吨亏100元的背景下,华尔润的倒下只是玻璃行业的一个缩影,也意味着在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之下,行业洗牌加速。与此同时,玻璃企业尤其是平板玻璃生产企业纷纷进行冷修、转线生产光伏玻璃、光学玻璃等品种,力图避开竞争的红海。

  行业洗牌才刚刚开始

 

  根据生意社资深分析师张琼介绍,实际上,自2014年以来,随着房地产行业持续下滑,上游玻璃行业直接受到了巨大影响。“需求下降,产能扩张,激烈的竞争,加上‘十三五’严控环保,导致企业产线升级增加了近60元/吨成本,使得本就处在亏损线上的玻璃企业雪上加霜,市场公认的新一轮洗牌已经到来。”

  沙河玻璃网负责人朱杰涛也认为,行业正在加快洗牌速度,“房地产黄金10年中,玻璃企业迅猛发展,曾一度有‘暴利’之称,受行业高利润诱惑,诸多玻璃企业迅速全国扩张,以盘踞市场敛收利润,华尔润是代表之一。”

  中国建筑玻璃和工业玻璃协会(以下简称中玻协)秘书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华尔润倒下是一个正常的市场优胜劣汰行为,目前行业情况确实不太好,不少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但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正常洗牌。

  究竟目前玻璃企业的处境有多艰难呢?以玻璃行业上市公司为例,截至10月26日,只有1家上市玻璃企业披露了今年三季报:金晶科技(600586,SH)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为24亿元,同比下降5.91%,实现净利润-1.05亿元,同比下滑787.29%,较中报亏损进一步扩大。洛阳玻璃(600876,SH) 和耀皮玻璃(600819,SH)今年上半年均由盈转亏,分别实现营业收入为3.07亿元和12.45亿元,净利润分别亏损1.14亿元和7954万元。旗滨集团(601636,SH)和南玻A(000012,SZ)上半年净利润尽管没有陷入亏损,但也出现较大程度的下滑,上半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为23.23亿元和33.2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351万元和2.0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5.45%和65.08%。

  “玻璃行业尤其是平板玻璃,一直以来就存在产能过剩情况,尤其是2010年大部分企业都在扩张,布局不合理,竞争激烈,玻璃产品价格从去年开始一直在下滑。”南玻证券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越来越严格的环保压力,几乎成为玻璃企业不可承受之重。

  “环保部门要求玻璃企业进行环保升级,加装脱硫脱硝装置,企业改造至少需要6~9个月时间。”张琼对记者表示,“不但使生产受到影响,而且行业内普遍核算每吨至少要增加60元成本。”

  张琼进一步分析称,以华中地区玻璃企业为例,环保升级之后,平板玻璃成本一度上升至1020元/吨,但是销售价格只有920元/吨,“生产一吨就亏100元,洗牌应该才刚刚开始。”

  产能格局调整未到位

  为了应对当下严峻的市场环境,玻璃企业使出浑身解数。

  据生意社统计,截至9月,全国共有346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总产能为12.25亿重量箱;实际在产生产线约216条,产能为8.24亿重量箱,产能利用率仅67%,其中不少生产线处于冷修状态。“据我们所知,这种停产冷修情况年内远没有结束,下游需求萎缩最严重的冬季尚未到来,四季度将有更多的玻璃生产线冷修停产。”张琼对记者表示,除了冷修停产,不少生产平板白色玻璃的企业也进行了产线的改产,转为生产有色玻璃、光伏玻璃、电子光学玻璃和装饰玻璃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不完全统计,2014~2015年玻璃生产线改产的超过73条。“(南玻)公司一直在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升级,通过差异化产品的生产和深加工进行产品升级,差异化产品包括工程玻璃和光伏玻璃,但平板玻璃仍然占有一个较大份额,光学超薄玻璃也在做,也是转型的一个方向。”南玻证券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朱杰涛则认为,玻璃企业要想熬过行业严寒,除了提质降本、打造品牌之外,还需要拓宽销售渠道,包括寻找外贸出口机会,梳理好销售模式,解决交易信任和资金回笼等问题。“长远来看,华尔润倒下说明行业过剩产能正在退出,慢慢走向供需平衡,但行业产能格局调整到合理水平还需要时间。”南玻证券部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中玻协上述秘书处人员表示,“我们也在做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华尔润倒下是其自身发展方式和资金方面出了问题,并不能代表整个行业,我们有信心化解产能过剩,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上一篇:【公司治理】携程牵手去哪儿:互联网企业合并背后的资本“潜台词”
下一篇:【公司治理】专访Uber中国女掌门柳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